
新冠病毒、德爾塔、奧密克戎、管控、封控、中高風險區、防護服、出征……這些自2019年底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新生詞”, 2022年7月12日再次進入天水市民的視野中,從此,天水這座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城市,被按下了“減速鍵”,開始了“慢生活”。
面對突發疫情,一時之間,社會各界人士聞令而動、逆行出發,譜寫出一首首溫暖感人的篇章。在天水市衛健委和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領導們的高度重視和快速部署下,市一院的定點醫院救治醫療隊迅速集結、整裝出發。這支有著20名隊員的白衣戰隊來自全院17個臨床科室,他們中有3名同志已經是再次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有的是將一雙年幼的兒女托付給親戚;不及告別年邁的父母;并肩作戰、奔赴防疫最前線的抗疫夫妻檔,此刻只有一個身份——“鐵甲戰士”,在相互囑托安全防護注意事項時記住了彼此的姓名,建立了統一戰線。時值酷暑天氣,溫度最高達到35℃,醫療隊員們在密閉的防護裝備下,堅持高溫作業,不打折扣,勇敢果毅地扛起了這面抗疫大旗。

從熟悉病區環境、演練工作流程、請領整理物資、擦拭消毒病區,到人員排兵布陣,隊員們自到達的那刻起,自發自覺的投入到需要的崗位上、角落里;衛生間、病床、板凳、床頭桌、門窗、開關、地面等不漏一處,仔細清潔消毒;消毒濕巾、手消液、消毒劑、噴壺、拖把、采樣拭子、采血管等病區用物一一按位按需擺放整齊;3個小時的時間在隊員們的指縫中劃過,在額間耳畔、后背處滲出的汗水中淌過,伴隨著隊長發布的8點接收病人入住的指令,留給他們的時間僅剩2小時了。

緊鑼密鼓,精誠協作,市一院人用行動彰顯擔當。病區有序運行起來了,一個兩個三個……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人們隨著救護車的警鈴聲來到了病區。他們有的年逾古稀、有的咿呀學語,有的正值豆蔻年華、有的而立之年,透過疲憊的身影、暗淡的眼神,口罩下遮蓋的是無奈、辛酸、痛苦和顧慮。醫療隊員們主動接過患者們手中的生活用品、拉起幼兒的小手、攙扶步履蹣跚的老者,引導他們到所在的病區。一個個面龐無法清楚地看到,但一個帶著兩個年幼孩童的媽媽卻迅速占據了隊員們的視野。她,31歲,卻有1歲和3歲的孩子,正是寶寶需要全力照顧的時期,不幸的是,母女三人同時患病,幼童年齡尚小,對這個充滿消毒液的、白色肅靜而又陌生的地方充滿著恐懼和不安,哭鬧是他們用來表達情緒的語言,而幾經折磨的年輕媽媽已然沒有了力氣,任由孩子的哭鬧和不安。看著母女三人,隊員們的心理泛起了陣陣酸楚,如何幫幫這個年輕媽媽呢?
柔肩亦可擔重任。年輕的隊員們想方設法地幫助這位媽媽,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援助途徑,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孩童的責任,分擔她身上的重擔,讓她有時間休養。通過交談,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位媽媽內心的焦慮、恐慌、絕望和無助。拖著病體、熬著數個無眠的夜晚、照顧兩個年幼的孩童,生活被打亂的一塌糊涂,心理狀態即將到了崩潰的邊緣。隊員們敏銳的察覺到,將情況逐級匯報。在市衛健委和天水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大力支持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以別樣的姿勢進入到了亟需精神救援的病患們身邊。當一張張赫然書寫著專業咨詢師聯系方式的白紙,送到患者手里時,眼睛里流露的期盼和希望,像一束光照進了“大白“們的心里。病區的床窄,兩側沒有護欄,為了避免夜間睡眠時幼童墜床,嬌小的隊員們將三張鐵床拼湊到墻角,讓媽媽和孩子能夠睡個安心覺;從兒童心理角度出發,醫療隊緊急聯絡適合在病區內玩耍的可消毒的小玩具,極具愛心、童趣的繪本,美味可口的小零食,礦泉水、尿不濕等生活用品,安撫不安的情緒,滿足孩童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空閑之余,主動幫助年輕媽媽為孩子沖奶粉、換尿不濕,逗笑哄玩。漸漸的,病房里,清脆悅耳的笑聲多了起來。已經連續三天沒有機會好好休息一下的年輕媽媽,臉上的笑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眉梢。隔著一層厚實的防護裝備,透過面屏,是一雙雙堅毅、勇敢、有愛的眼神。這一刻,即使滿身被汗水濕透又何妨!

抗疫一線綻芳華。從物表、地面、空氣的消殺、生活物資的配送、到患者的疾病健康指導、安全教育、心理疏導;穿著厚實防護裝備的大白們邁著堅定的腳步,一次又一次的丈量著病區里的每一寸;一個又一個忙碌的身影疊加在一起,構筑起疫情防控的 “安全墻”!疫情在前,責任在肩。這群年輕的隊員們舍小家顧大家,用愛心溫暖民心。“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熾熱白”,這是市一院醫療隊員們最踏實、最溫暖的承諾。
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定點醫院的救治工作已經持續了五天了,這首《為了誰》,一遍又一遍地不斷在腦海中循環播放著。大暑時節,酷暑難當,但人間清流永在,精神永存!
(新聞來源: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