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盛夏七月,是敦煌李廣杏成熟收獲的季節。李廣杏,被很多人稱為藏在甘肅壯闊戈壁沙漠中的“小福杏”。這種表皮光滑,沒有絨毛的西北杏,吃過它的人都說,它是一種甜蜜多汁的舌尖誘惑。人們毫不吝嗇地稱其為“戈壁水果之巔”。就連嘗過不少美味的《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面對老友寄來的敦煌李廣杏,都忍不住發文贊嘆:“鮮靈脆甜李廣杏,孤煙大漠玉門關。”
文\李茂錦
敦煌李廣杏,原名李光杏,它是敦煌特有的名優特產,成熟時金黃圓潤,狀若李子,甘甜如蜜,以獨特的風味、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卓越的文化價值成為敦煌農產品的閃亮名片。每年六七月,誘人的杏香飄過杏林田野,人們或在集市購買,或到樹下現摘,或通過飛機外運,都被李廣杏的甜美所深深吸引。
鳴沙山下的月牙泉鎮,是敦煌李廣杏的主要產地,而那里的合水村,則是敦煌李廣杏的正宗發源地。這里夏季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自然的沙質土壤格外適合李廣杏樹的生長,出產的杏子色澤金黃,個大味美,風味獨特,無可超越。故民謠唱道:“合水的杏子河西的瓜,敦煌的水果不虛夸!
說起合水村,還有一段歷史典故。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遷徙甘肅各州縣移民到敦煌墾荒實邊。為了照顧移民的語言、生活、風俗及群聚方便,官家制定了一個以“原縣聚居屯田”的政策。安居在黨河東岸上游永豐渠口子以下的四個縣移民,由西向東依次來自環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故形成了“黨河上游”的環縣坊、合水坊、寧州坊、正寧坊的所謂“上四縣”。如今,經年歷久的這四個縣坊,已演變成月牙泉鎮合水村的四個村民小組,它們由原沙灣村演變而來。故合水村原名沙灣村,自清雍正移民后更名合水村。
關于敦煌李廣杏,當地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很久以前,在鳴沙山下沙灣村的綠洲上,生長著五月黃杏和毛杏子,并無李光杏。五月黃杏五月成熟,果肉甘甜細膩,可惜十多天就落地了。毛杏子六七月成熟,味道也不錯,但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絨毛,吃起來須先擦拭,而且絨毛很容易黏附,讓人感到很不方便。村上李光、李榮兄弟,祖籍隴西成紀(今天水市秦安縣),祖上漢武帝時移民敦煌,是飛將軍李廣的族親。兄弟倆祖上就是種杏的,他們在敦煌經營的杏園,每年花繁果碩,市場走俏,很受當地人喜愛。當下賣不了的五月黃杏和毛杏子,他們就晾成杏干,四季可食并泡杏皮水喝,這種飲用方法從鄉下傳到城里,成為婦孺喜愛的土特產和綠色飲料(今天上市的杏皮水,已成地方特色名優飲品)。
一次在敦煌集市上,一位當地有名的私塾李先生邊挑毛杏邊對李光說,聽說瑤池有一種金杏很珍貴,表皮薄亮,美味無比,敦煌是塊風水寶地,若有這種金杏,就是百姓的福氣啊!李光問瑤池在哪里?先生說在西方昆侖山下。誰知說著無心,聽著有意。后來,李光、李榮兄弟不畏艱險,毅然前去尋找瑤池金杏。他們涉沙漠、翻雪山、訪綠洲,歷經艱辛,終于在昆侖山下一片名叫和田的綠洲找到了金杏林。由于時序已是夏末秋初,樹上的金杏早已不見,他們只在樹下撿到了幾顆干杏。兄弟倆如獲至寶,興奮不已。這時,天已黃昏,他們就在杏樹林中歇息,養精蓄銳,準備天亮后趕回敦煌。夜深人靜之時,李光進入甜美的夢鄉:在皎潔的月光下,他隨西王母在杏林散步。西王母說,你們兄弟倆不辭辛勞,千里迢迢來寶地索杏,造福桑梓,真乃勞苦功高。雖然金杏已摘,然而干杏尚在。你們帶回去精心種植管護,三年后將樹上的新枝剪下嫁接毛杏樹,就會結出你們想要的金杏……
李光、李榮兄弟在帶干杏返回敦煌途中,突遇沙塵暴,李光不幸遇難,由李榮帶著干杏回到家鄉。后來,金杏在鳴沙山下的沙灣村(清代始名合水村)栽培、嫁接成功,在敦煌廣為繁衍(如今,合水村已成敦煌李光杏、李廣杏的正宗發源地)。人們為感激李光用生命尋找金杏、惠濟百姓的善舉大愛,就將金杏稱為李光杏,因其形狀既像李子,又是李光的名字,非常契合。同時,私塾李先生提議,李光不愧為李廣家門的好后生,敦煌人民的驕子。李廣雖然沒有來過敦煌,但他的后生造福桑梓,精神可嘉,而且“光”與“廣”同音,“李光杏”也可叫“李廣杏”,好的門風才能培養出李光這樣的好后生啊!于是,“李光杏”與“李廣杏”相互稱謂,相映成趣。又因李光杏(李廣杏)生長在敦煌,離開敦煌就失去特有的品質,人們又叫它“敦煌佛果”,有詩贊曰:“大漠敦煌金杏香,李光李廣美名揚。春光明媚花千樹,珍果情縈絲路長。”
敦煌是大漠深處的一片秀美綠洲,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綠洲面積僅14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左右。在這片秀美富饒的綠洲,干旱少雨,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之發源于祁連山黨河水的灌溉,這里已成了李廣杏的絕佳產地。李廣杏果皮黃亮,含糖量高,品味絕佳,令人奇怪的是,李廣杏如果離開了敦煌,在周邊縣(市)出產的杏子味道就大不如敦煌。有人說這是敦煌這片風水寶地特有的金寶,猶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千百年來,在敦煌這片得天獨厚的沙漠綠洲上,經歷風風雨雨的洗禮,李廣杏的栽培規模從小到大,連片成園,枝繁葉茂,花繁果碩,成為敦煌特色水果中的金蛋蛋和香餑餑。
2016年12月,李廣杏被確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如今,鳴沙山下的月牙泉鎮,已建成敦煌李廣杏生產基地,不僅成為農民致富的“搖錢樹”,而且成為鄉村旅游的新亮點。春天賞杏花,夏天品甜杏,已成為市民和游客的最愛。每年6月底7月初,是李廣杏成熟火爆的季節,這時,李廣杏華麗遠嫁,坐火車、乘飛機,一路風光遠走高飛,香飄遠方。趕上這個季節,游客在李廣杏園品嘗原汁原味的鮮杏,在李廣杏樹下聆聽充滿傳奇的故事,真乃不虛此行。
如今,敦煌李廣杏,已走出農家園,走向敦煌旅游文化大市場,斯地獨有,聞名遐邇。好多游客趕在七月游敦煌,就是想親口嘗嘗敦煌特有的李廣杏。若趕不上這個季,也不必失望。新開發的敦煌杏皮水、杏皮茶系列產品,將極大滿足你的需求。杏皮水、杏皮茶,由精選的李廣杏皮、紅杏杏皮、山楂、果皮、枸杞、冰糖等多種原料,用傳統的工藝熬制而成,已成為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敦煌品牌特色飲品,走俏市場。各種瓶裝杏皮水、杏皮茶系列產品,可攜帶且保質期長,一年四季皆可飲用。有詩贊曰:“李廣杏、杏皮水,敦煌特產就是美。錯過杏期莫失望,杏皮熬茶更美味。一路看景一路飲,帶給朋友也欣慰。”
敦煌李廣杏、杏皮水,絲路古城源遠流長的甜美鄉愁,點綴敦煌的夏季,陶醉火熱的時光,也送來夏季最甜美的清涼。
相關鏈接
敦煌名土特產
水果類
敦煌李廣杏:果實色澤黃亮如金,光潔無茸毛,果肉致密金黃,味甜汁多,黏核,核仁甜,富濃香,可食率90%以上,被譽為戈壁“瓜果之王”。
敦煌香水梨:俗稱“軟兒梨”,是敦煌傳統的水果品種,栽培歷史悠久。味道酸甜相間,一般要采摘回來放到冬天,經過冬季的自然冷藏變黑,食用時融化后剝皮食用,此時梨子已經變得酥軟多汁,味道最佳。
敦煌葡萄:敦煌是甘肅省瓜果、棉花、蔬菜主要產地之一,敦煌葡萄得益于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以葡萄為主的優質林果面積較大。敦煌紅地球葡萄、敦煌無核白葡萄被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評為“中華名果”,敦煌葡萄生產基地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稱號。
干果類
敦煌杏干:由敦煌李廣杏制成,保留了李廣杏的大部分營養成分和獨特風味,口感酸甜可口,易于保存和攜帶,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敦煌紅棗:敦煌鳴山大棗是當地的特色紅棗品種,果實飽滿,色澤紅潤,口感甜脆,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鐵等營養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等功效。
藥材類
鎖陽:鎖陽是生長于戈壁的珍貴中藥材,多寄生于白刺的根上,據《本草綱目》記載,可泡酒、燉湯,對腰膝酸軟無力、形寒怕冷、腳心發熱、婦女婦科疾病等有明顯滋補食療效果。
肉蓯蓉: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被譽為“沙漠人參”,常被用于治療腎陽不足、腸燥便秘等病癥。
羅布麻:敦煌地處羅布泊東緣,屬于羅布麻的原產地,當地有大量野生羅布麻。羅布麻具有清熱去火、調節血壓、軟化血管、平心止暈等藥用保健功能,可制成羅布麻茶飲用。
美食類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傳統名吃,也是中華名小吃。驢肉黃面屬于干拌面,澆頭由驢肉丁、水豆腐、香菇丁組成,師傅將一團面拉得細如絲線,驢肉肉質鮮嫩,黃面柔韌勁道,再拌上特制的醬料,味道獨特,是敦煌必吃美食。
胡羊燜餅:胡羊燜餅既是一道菜,也是一道主食,濃郁厚重的風味完美體現了敦煌飲食的粗獷與智慧。相傳這道菜源于古絲路商隊的飲食習慣:商旅途中,人們將羊肉與隨身攜帶的面餅一同燜煮,既節省炊具,又讓面餅吸飽肉湯的精華,演變至今成為敦煌的家常美味。名稱中的“胡”字,暗指其與西域飲食文化的交融。
羊肉合汁:羊肉合汁是敦煌人鐘愛的傳統早餐,堪稱“羊肉湯的豪華升級版”。它既不是單純的湯,也不是簡單的燴菜,而是一碗飽含西北風情的“肉食者盛宴”——湯鮮、肉嫩、料足,吃完全身暖洋洋,堪稱敦煌版的“清晨喚醒術”。
羊肉合汁的誕生與敦煌的氣候息息相關——冬季嚴寒,牧民需要高熱量的食物御寒。一碗合汁既能提供蛋白質,又有湯水滋潤,久而久之成了敦煌人的“冬日續命神器”,藏著敦煌人對待食物的真誠——簡單、實在、暖身又暖心。
漿水面:“漿水面條解暑快”屬于“敦煌八大怪”之一,漿水面也是敦煌人夏天吃面的首選。漿水是用芹菜等投入面湯,加上漿水酵子自然發酵而成,煮開后進行冰鎮,獨特的酸味極其開胃。
手工臊子面:敦煌的傳統特色美食,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聞名。面條像韭葉,細長勻稱,臊子有豬羊肉、蘿卜、土豆等,湯的味道鮮美,吃上一碗,使人頓消饑餓疲勞。
沙蔥炒蛋:沙蔥生于海拔較高的沙壤戈壁中,因它形似幼蔥,所以被叫做沙蔥,是西北地區人們喜愛的佳肴。沙蔥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膳食纖維和人體所需礦物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與雞蛋一起炒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