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教學,走質量建校之路——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發展紀實(中)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特定的辦學理念,而反映一所大學生命力屬性的便是它的特色。在”地球村”時代,一所高等院校如果沒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如果不融入國際化的潮流,那這所學校將不會有茁壯成長和持續發展的空間。 正是基于此,近年來,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在“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通過戰略性、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學規劃,走出了一條“多學科、教學型、應用性、開放式、高水平、有特色”的“工程師的搖籃”的辦學之路。 在這種遠大目標的支撐下,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投資近1.2億元,對辦學基礎條件進行了一番翻天覆地的建設,徹底改變了原有舊中專的面貌,一個新型的、生活學習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獨立學院屹立在蘭州黃河之濱。 王瑞祥院長說:“未來幾年,除了抓建設、重管理、促就業,學院的主要工作將緊緊圍繞著如何提高和保證教學質量來展開,這是學院的基礎性和生命線工程。”
抓好學科及專業建設
近年來,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在學科專業建設上,以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母體學校的優勢學科為依托,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造就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的,構筑學院優勢學科專業群。截止2008年底,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本科專業達到25個,含蓋了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四大學科門類。 學院實驗室的建設得到了有力的發展。本著“與母體學校互補、教學必需、成本經濟、特色鮮明、利于達標”的原則,學院從2005年起分輕重緩急,加快了實驗室建設步伐。目前,先后投資近三千萬元,已建成可滿足7000人需求的物理、化學、計算機、電工電子、語音等公共基礎課實驗室;建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自動化、工程測量、ATM、網絡中心等實驗室; 與此同時,特別是從2008年起,學院加快進行校外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建立了“甘肅省工程測繪院”、“蘭州電機廠”、“白銀市動力公司”、“河南省洛陽市第一拖拖拉機廠”、“深圳億利達”、“浙江永嘉縣科技局”等多個學生教育教學實習基地。 學院的一位老師告訴記者:“這些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成,對我院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動手能力及實際應用能力的鍛煉,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院本著“發展自有教師、用好母體教師、選聘社會兼職教師”的原則,自2005年起連續招聘了英語、數學、物理、力學、機械、土木、化工、自動化、電氣、經管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教師近百人,其中研究生學歷教師占近40%,先后新建了12個教研室。學院還建立了教師崗前和崗中培訓、上崗資格認定、繼續教育、導師制等一系列制度。經過嚴格培訓,90%的青年教師已走向講臺,學生評教、專家聽課反映良好,確保了教學秩序的穩定。 幾年來,學院已投資600余萬元購買圖書和建設新型、現代舒適的閱覽室,建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分類開架閱覽室,用于教師、學生查閱學習資料,為師生創造了優雅、寧靜、高效、便捷的新型學習環境。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辦學的依靠。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促進學院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學院根據專職教師多數是年輕人的特點,制定了一試講、二學習、三培養、四評教、五檢查的制度和開展本科教學研究激勵機制。 據介紹,所謂一試講,即新教師必須經過三次試講,合格后方可確認為有教師資格;二學習,凡是新來的教師,必須進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條例”、“教書育人守則”、“課堂教學規范”、“教學事故認定和處理辦法”授課等學習。三培養,指學院聘請并安排學術造詣深、師德優良、教學經驗豐富的導師指導培養,開展聽課、助教培養;四評教,就是組織教研室聽課評教、專家督導評教、學生評教;五檢查,即定期進行教案、教學日志、課程答疑、作業批改等教學檢查。 學院的一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規范了教學行為,保證了教學質量。” 為了促進學院的教學研究,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學院建立了教學研究激勵機制。學院設立了教學研究基金,出臺了《教學研究基金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鼓勵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據介紹,近兩年學院完成了本科“高等數學題庫建設”、編寫了本科教材二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一個認真研究教學、努力學習業務的好風氣悄然形成。
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肩負的神圣使命。隨著創新型經濟社會建設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呼喚,時代賦予人才培養以新的內涵。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成為了學院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為了能更好地為經濟社會輸送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具有較好綜合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學院不斷的總結經驗,不斷的探索適合學院的培養模式,形成了自有的一套具有特色的培養之路。 為此,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進行了以下模式的試點—— 其一,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據介紹,學院與深圳億利達公司等共同實施“學工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溫州市永嘉縣泵閥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共同實施“閥門設計與制造”項目化教學模式。共有54名學生參加此類培養模式,其中43名學生被用人單位錄用,09屆11名學生正在培養。 其二,“3+2”專升本留俄模式。學院有19名學生通過審查,符合條件,已赴俄羅斯(南俄國立工業大學)留學,學習狀況良好。 其三,重點大學委托培養模式。通過與國內重點大學達成協議,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近年來學院共選派84名學生,送往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重點大學和上海理工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大學學習,目前學習狀況良好。 其四,學院開展“1+2+1”中美人才培養模式。 其五,學院與馬來西亞林登學院共同進行“1+3本科學士課程聯合辦學”、“4+2碩士課程聯合辦學”。
強化教學管理制度建設
作為一個新生的獨立學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是貫徹其辦學理念、實現培養目標、嚴謹規范教學的關鍵。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管理層深入研究學校的現狀和發展目標,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適合獨立學院的教學管理體系—— 首先,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規范教學管理。學院制定出了適合自己的教學管理制度,形成了“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質量標準”和“教學管理工作規范”三大體系,使得教學秩序穩定,對學生的學習管理也日趨規范,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證。 其次,完善招生管理制度,規范招生工作。在招生管理制度這一方面,學院也是不斷完善和充實相關條例。據介紹,四年來學院共招新生7289名,每年均圓滿完成計劃招生數,未出現一例差錯;每年生源質量均處在全省五所獨立學院前茅,尤其是在2008年招生中,甘肅省生源質量有了質的突變,第一次實現了錄取分數超過甘肅省參考分數線、第一次實現了所招新生均為第一志愿者。 第三,完善教學設施管理制度,有效服務于教學。為創造一流的教學環境,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學院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教學條件改善。由于在校生增速快,教學設施使用頻率大,教學硬件條件緊缺,學院及時建立和完善了“教學設施管理制度”體系,保證了教學活動的正常需要,創造了優美、潔凈的教學環境,提高了服務質量。
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在教育界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課題,解決之道關鍵在于對教學全過程的管理。但如何對教學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這仍然是一個需要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在工作中,實施教學全過程閉環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總結經驗,初步形成了適合自身的專家督導、領導干部聽課、學生網絡評教、教學意見信息反饋等有效的七過程教學質量控制體系,使教學質量、學習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中較為突出的一點是,制定了教學質量監控管理制度及實施辦法,將繁瑣復雜的管理工作細化到每一個細節。比如,從教學進度、計劃安排、教師認定、教材選用、成績分析、教學意見反饋及糾偏效果檢查等各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要求。 目前,學院“七過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已全面展開,覆蓋了全部教學環節,對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正日漸發揮著重要作用。學院為提高教學質量,對教學過程實施有效管理,設置了教學督導辦公室,制訂并堅持實施了教學督導工作職責。 學院還采取了一系列其他的措施,如重點抓住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畢業設計(論文)三大環節;如督導團成員主動與授課教師當面交換意見,及時反饋,提高了督導效果;在畢業設計督導中增設了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檢查書,真實反映了教師指導效果和學生的執行情況。
切實規范教學管理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在目前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尚不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采取“用足母體學校資源、加快發展自有教師,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的管理模式。 比如基礎課和基礎試驗、部分專業基礎課由學院專職教師承擔,專業課、專業試驗、實踐課由母體學校教師承擔,保證了每學期近1700名學生、80余個試驗、實習、實訓等教學內容在緊張有序的運行中得到了落實和實施。 與此同時,學院還采取了諸多措施來規范教學管理,進一步加強教學過程管理—— 首先,加強教學前期準備工作。每學期母體學校教師約170余名承擔各類課程,緊緊抓住“教師、教材、時間”三個重要環節,實施排、調、比、信四項工作制度。其中,以書信的形式告知每位任課教師學院教學管理的要求和期望,形式新穎,得到了任課教師的贊揚。 其次,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每學年近3500名學生要進行各類實踐教學學習,為穩步實施、確保教學效果,學院建立了“實踐教學進度計劃安排制度”、 “實踐教學檢查制度”等制度,實施前深入了解授課安排、授課地點、認真核算各項費用;實施中全面檢查執行效果、問卷調查學生意見,一改以往實習就是參觀的錯誤認識,使得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完整充實、進行時段合理、經費使用準確。 第三,規范教學行為。比如,對專職教師,建立了各項管理制度和考評制度;對聘用教師,加強了過程監控和信息的反饋,對違規行為嚴肅處理及時解決,建立了教學評教制度,合理選擇使用外聘教師。這些措施的實施,規范了教師的授課行為,保證了教學效果。 第四,不斷加強考務管理。制定了系統的“考務工作內業管理工作規范”、各種考試均使用“考試管理工作流程”;建立了“一日教學檢查”制度,并堅持執行這一制度;建立了“教學信息員”制度,認真聽取學生反映的意見,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