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記者深入秦安縣隴城鎮趙山教學點采訪還沒坐穩,15位村民后腳就趕到學校集體“告狀”,記者和隴城教育園區主任在向村民了解情況的過程中,卻被這個教學點發生的故事所感動。

村民們的訴求內容大致有3個,一是表揚校長李輝斌,二是下學期增設三、四年級,三是在教學點附近設幼兒園。

話還得從這個教學點的歷史說起,趙山村地處隴城鎮北山,離鎮上12公里路,中間還隔著張家川縣梁山鄉的唐劉村,趙山教學點始建于1956年,起初設三個年級,延續到1971年,村上人口劇增,增加四、五年級擴建成小學,學生最多時達到150多人。可到了2010年,由于村里出外打工的人多,生源開始萎縮,加上有些孩子隨父母到外地上學,教學點只保留一個教師,學區派不來教師,教師來了也留不住,學生都跟著往外校轉,學校只保留一、二年級,到2015年夏季,學校只剩下了4名學生。鎮上當時準備將這個教學點撤掉。

校長李輝斌告訴記者:“ 2015年秋季,學區把我從張溝附中調到趙山教學點,到這里一看就傻眼了,兩年前修的兩排房子,土院子,沒有圍墻和校門,僅有的幾套課桌椅破爛不堪,不像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

“既然來了就得讓教學點生存下來。”李輝斌暗下決心,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農戶家中挽留學生,給群眾講道理,打保證,終于動員了26名學前班孩子入學,一個人承擔一、二年級和學前班的教學任務,既當教師,又當保姆,孩子病了,他帶上去村里衛生室看病抓藥,學前班小孩在教室睡著了,他就抱到自己床上睡,每天放學排好路隊把孩子送到家,晚上就住在村民趙存喜家里備課批作業,一個學期下來,他的工作贏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

看到教學點在逆襲中的變化,村委會對學校大力支持,積極協調幫扶單位電力公司捐助3萬元,硬化了校園,修建了圍墻、花園和旗臺,為了加強趙山教學點的力量,隴城教育園區給該校配備了1臺一體機,選派了兩名年輕走教教師,開足開齊了課程,學校出現了生機。

李輝斌說起學校的變化面帶喜色:“剛開始主要抓學生學習衛生習慣的培養,利用一體機抓生字教學和音體美課程,盡管我們的玩具少,學前班和一二年級的學生還可以滿足,學生少,我們教學可以一對一地教,質量也明顯上去了。”

由于離鎮上教育園區遠,怕趕不上教學時間,李輝斌和其他兩名走教教師就干脆住在學校,找了一位廚師幾個人搭伙做飯,打掃院子、教室,灑水、燒爐子的任務他們三個人也主動承擔起來了。

今年57歲的村民趙存喜用了一連串的數字道出了給教學點增加三、四年級的理由:“2個兒子在浙江打工、4個孫子在趙山教學點上,1個下學期要升到鎮中心小學上三年級,家里我和老伴養了3頭牛、8只羊、種10畝地,要是能把三、四年級留下來,既能照顧孩子上學種地,又不誤農活”。這些看似與教育關聯不大的數字卻深深飽含了趙山村村民渴望孩子就近上學的心聲。

“一個孩子到鎮上上學,要一個家長去陪讀,一年下來光租房子、生活費、來回車費將近一萬元,如果加上家長誤工費就要兩萬元的損失,我們村里的學校辦得這樣好,就沒必要花銷這筆錢。”村民趙貴倉的兩個孫子一個在學前班,一個上一年級,兒子早逝,兒媳婦改嫁,老伴重病臥床,家里家外的事情都由這位70歲高齡的老人扛著。

村上退休的老教師趙致業轉給記者的一份感謝信中這樣寫道:“看到學校發生的變化,我們村民打心眼里高興,遇到這幾個好老師,真是我們全村人的榮幸,從孩子們身上,我們看到趙山村有希望了。”

走教教師任桓旭是會寧縣人,他高中同學姜重金是華東政法大學金融系的學生,今年將畢業,聽到任桓旭在趙山教學點走教的故事,他作為志愿者來到學校給老同學助力,一周帶二年級的10節語文課,說起教學他滿臉喜悅:“孩子們很可愛,求知欲強,能和老師能互動,反應快,愛發問,我根據他們的需求,結合孩子成長規律,用電子白板的教學資源,給他們講故事、講歷史,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如果學校老師再采用一些本土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山野百花香,校園桃李秀”。隴城教育園區主任安讓金給趙山教學點撰寫的這副墻頭標語真實反映了趙山教學點的變化。
由于學校辦得有起色,原來在新疆、寧夏、內蒙古、蘭州隨父母打工就讀的學生又回流到趙山教學點,這學期學校在校學生總數達到了40名,一、二年級共10人,學前班達到了30人,李輝斌說,趙山自然村有1200多人,假如下學期能增加三、四年級,估計還有15個孩子能回到本村上學,學前班的孩子也能增加10個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