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做客“百年蘭大·名家講壇”
“花前月下是浪漫 奮斗也是一種浪漫”

應蘭州大學邀請,4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做客“百年蘭大·名家講壇”。兩個小時的報告時間里,施一公以個人經歷為基本脈絡,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與師生們分享了怎樣才能讓自己成功地“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幾個素質。
1 我對蘭州向往已久
當天上午9時50分許,記者趕到本次報告會舉辦地點——蘭州大學盤旋路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時,中心禮堂從正門到側門全部被趕來聆聽報告的師生們堵得嚴嚴實實。據保安講,此刻的禮堂內早已座無虛席,“擠不進去了,再不讓進了!”
在報告即將開始的那一刻,記者在保安奮力拉扯只打開四分之一的門縫里終于擠進了會場。
保安果然沒有虛言,禮堂內上下兩層不僅座無虛席,就連能站人的空地上、臺階上都是伸著脖子等待施一公院士出場的學子們。
10時整,施一公院士健步走上臺來,臺下歡呼一片。
“其實我對蘭州向往已久,這是實話,也是心里話。因為蘭州可以說在黃河上游吧,我從小在河南長大,可以說也是在黃河邊長大。今天早上我到黃河邊跑步鍛煉,看到有很多人在跑步鍛煉,感覺很親切。”輕松幽默的開場,引來師生們會意的笑聲。
2 做研究要具備三個素質
“我也曾是一個迷茫的研究生。”施一公說。他表示,從剛開始找不到狀態,到后來找到感覺自己都經歷過。“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從一個本科生到博士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
施一公認為,做研究要具備三個素質:一是要刻苦努力,付出時間。施一公表示,作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時間的付出是必須的。無論社會上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施一公說:“大學畢業后去美國留學,我的刻苦在實驗室里是出了名的。每天做實驗到凌晨三點左右,回到住處躺下睡覺,經常是四點以后。我常常告訴我實驗室的學生,沒有興趣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非常苦,有了興趣以后,你一點都不會覺得累,更不會覺得苦。”
二是要具有批判性思維,敢于挑戰權威,因為懷疑是科學發現的推動力。施一公笑稱:方法論對我的改變刻骨銘心,但同學們聽的時候要批判地聽。
三是要長期堅持,培養自我意識,科學家要有“脾氣”。施一公表示,整個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養成能夠進行創新研究的方法論。正確分析負面結果,是成功的關鍵。在不斷分析負面結果的過程中,所掌握的強大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會使你很快成熟,逐漸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科學家往往需要獨立人格和一點點脾氣。靠別人的勸說和宣講來從事科學研究,不太可行。真正從自己心里感興趣乃至著迷,一心一意持之以恒,探奇解惑,才有可能成為一流的科學家。而獨立人格則是指要對世界上的事物要有獨立的看法。恰恰是一些有脾氣的人,不會輕易的隨波逐流。”施一公說。
在場師生們對施一公精彩的講述所折服,施一公也被師生們的熱情和求知欲所感動。報告開始不一會兒,施一公就干脆拔下話筒,來到距離師生們最近的舞臺前端。施一公給師生們建議:“閱讀是提高寫作的唯一途徑,尤其是寫論文,寫英文文章,我建議你們一定要讀報紙,英文報紙,這很重要。”
3 報告會上金句頻頻
報告會最后,施一公與現場的師生進行了互動。對于同學們的提問和疑惑,施一公給予認真作答,他說:“不要看別人做了兩個,自己也要做兩個。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課題,做得精彩一點,不要和別人比。因為,有得必有失!”
有同學問:如何保持精力充沛?施一公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建議同學們慢跑,進行鍛煉。雖然每一次健身不一定讓你延年益壽,但能提高你的生活質量,讓你精力充沛。”
一位好不容易搶到提問機會的女老師問:您不遺余力地成就您的每一個學生,請問您是如何修煉自己,成就別人的?施一公作答:“作為導師,一半是指導你的學生搞學問,做研究;一半是給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咨詢。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哦,你是終身為母。”幽默風趣的回答引得全場一片笑聲。
整個報告會雖然只有短短兩個小時,但師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尤其是施一公在講述過程中頻頻出現的金句,更讓師生們為之傾倒,比如——
“羨慕別人,也要鼓勵自己。不要覺得別人做了兩個,自己做了一個,自己就是別人的二分之一。”
“不是花前月下手牽手就是浪漫。奮斗也是一種浪漫。”
“每個人的精力是通過把握自己決定的。我每天跑10公里,對于精力不太旺盛的人,可以嘗試慢跑。”
當天下午,施一公院士還做客蘭大榆中校區,與該校區的師生進行了精彩的交流。
在講座開始之前,蘭大校長嚴純華宣布:蘭州大學與西湖大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據悉,這也是西湖大學建校以來與國內高校簽訂的第一個合作協議。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馬文艷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