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樓盤”我做主
——天水市逸夫實驗中學美術拓展性作業激發學生創作欲

1月9日,天水市逸夫實驗中學舉辦2021—2022學年度第一學期美術課堂教學成果展,而其中的現代化小區沙盤模型吸引了師生的眼球。
展覽大廳擺放的 23個小區沙盤上樓群風格別致,造型各異,期間布局的草坪、人工湖、涼亭、林蔭小道和休閑健身場所洋溢著現代康養生活的氣息,而這些落落大方的作品皆出自七年級學生之手。

“他們創作的這些作品不僅是一種享受,也幫我打開了新的思路,發現我家現在的小區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的小區充滿憧憬。”九年級(5)班學生強家宸參觀展覽后感慨頗多。
這種作業呈現的形式還應歸功于“雙減”成果。

學校教研處副主任、美術教師馮梅溪告訴記者:“在美術課教材中‘關注社區居住環境’只是一個設計課,要求學生簡單了解社區居住環境,并建立嘗試設計規劃小區的概念,但我們把它作為大體量的課外拓展性作業,安排學生自主設計、自我創作心儀且具個性化的‘樓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對未來社區建設的興趣,喚醒他們的創造欲望。”

“關注社區居住環境”為內容的項目式美術教學從本學期第10周開始,前后用時35天,參加活動的190多名學生分為23個小組,經過了社區實地調查、查找整理資料、繪制思維導圖、設計平面規劃圖和沙盤制作等幾個階段,整個活動主要是利用雙休日和課外活動時間完成的,期間教師對各小組遇到的問題提供一些必要的專業指導,各組同學們充分發揮團隊的集體智慧,獲得了全方位的成功體驗。

“小學的時候雖然畫過簡單的平面圖,但這次的任務需要掌握地理、美術、環藝、建筑、規劃、消防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剛開始做起來的確有點難,但小組的每個同學都以小小設計師的身份參與進來,上網搜集整理社區規劃和庭院造景等相關知識,多次討論設計規劃和制作過程中的問題,最后呈現出來的樓盤體現了我們的設計特點和風格,通過這項活動也培養了自我思考、自我設計、自我創造的能力。”七年級(15)班的張銘娟對自己的作品打出了高分。

沙盤制作是最難的一個環節。各小組學生自費進超市、建材市場選購制作材料,收集廢棄物品和自己的小物件、小玩具,運用繪畫、捏塑、剪貼、拼接等技巧設計制作沙盤,許多家長也參與其中,指導孩子們修改完善設計方案,并融入一些現代時尚元素,使他們開發設計的“樓盤”更凸顯新時代魅力。

“我們在設計制作沙盤時,考慮到現代城市節奏快、中老年人心理壓力大等問題,融入假山、公園、游樂設施、醫療衛生、小吃文化街、地下商城等慢生活元素,并把現代物業管理的便捷人性化服務添加進去,讓小區居民享受休閑舒適的生活,收獲滿滿的幸福感。但我們畢竟是‘菜鳥’,初次上路,設計出的‘樓盤’在土地有效利用、環保、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還需要改進和優化。”七年級(10)班學生萬梓騫直言自己在這次活動中得到歷練和提升。

馮梅溪認為,本次項目式教學活動不僅給學生搭建了發表自己獨到見解、打造幸福社區的創造平臺,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作水平,弘揚大國工匠精神,而且通過全過程的沉浸式體驗,培養了學生的發現、質疑、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美化生活的真實愿望。通過參與項目活動,也能讓學生感悟設計與人、設計與生活、設計與科技的密切關系,增強改善社區人居環境的意識。展覽結束后,學校對制作完成并展示的項目作品進行多維度評價,邀請學校老師及同學投票,選出了師生心目中最理想的未來社區。

“學校每年元旦前后都要舉辦一屆學生美術作業展,匯報一學期的美術教學成果,今年的現代社區‘樓盤’更展現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成就感,對學生的時代眼光、創作靈感和發展潛力感到欣慰。”校長計衛珍說,“本學期‘雙減’政策落地后,其它學科壓少了課外作業數量和時間長度,鼓勵教師設計布置創新性、探索性、實踐性作業,通過多樣化的個性作業,給學生開展課外興趣活動、發展個性特長拓展空間和時間,也為他們創造了寬松自由的創新機會與可能。”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