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肅新聞網6月15日電 (李廷賢)甘肅隴南地區于2004年撤地設市,地區所在地武都縣城相應的成為隴南市區。最近一段時間,隴南市委、市政府的建設部門通過與周遍地區城市進行參照比較,基本敲定了隴南市區的建設基調,力圖將隴南市區所在的城市打造成生態優美、布局合理的陜甘川區域中心城市。
在當代社會,城鎮化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地區融入現代化進而提升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對于隴南這樣一個貧困地區而言,加快隴南市區建設、提升城鎮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站在全國科學發展的大態勢中來看隴南,欠發達仍然是隴南市的基本市情,必須把加快科學發展看作是全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務。由于隴南市經濟基礎薄弱,自我發展能力嚴重不足,在國家投資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多方引進資金、技術、人才,是加快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城市發展了,才能更好地聚集人氣、聚集產業、聚集資金、技術和人才。城鄉二元經濟是隴南市經濟結構的一個明顯特征,是現階段制約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由于隴南市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市區建設嚴重滯后,導致城市經濟對農村發展的拉動和農村消費對城市經濟的支撐都顯得微乎其微。
隴南市由于地處內陸山區,地域較廣、地域差異大、居住分散,歷史上就沒有形成過一個能夠凝聚和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全市經貿乃至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流向了周邊大、中城市,呈現出復雜多樣的放射性、分散型和外向型特征。一個地方的發展,一個城市的發展,靠的就是人氣的聚集和商貿的興旺,靠的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帶動,而這恰恰是隴南市區最缺乏的。市區是一個市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與市內其他縣城是“龍頭”與“龍身”的關系,是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應該更具有聚集、輻射和帶動功能,更好地發揮促進全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與發達地區的城市建設相比,隴南市區的建設規模只能算是一個聚集的村鎮,不僅規模小,而且功能嚴重不全。從城鎮化進程來看,“十五”末隴南市的城鎮化水平達到16%,雖然比“九五”末提升了8個百分點,但分別比全國、全省低27個和14個百分點,比鄰近的寶雞市、廣元市2004年的水平分別低20個、17個百分點。從城市規模來說,“十五”末市區居住人口7.7萬多人,建成區面積達到6.4平方公里,而天水市的市區人口是52萬人、建成區面積是46平方公里,慶陽市的市區人口是17.5萬人、建成區面積是14平方公里,幾乎沒有可比性。從產業規模來看,隴南市區除了商業服務業、餐飲業、房地產業和少量的加工業之外,幾乎沒有什么工業,并且從業人員少,缺少產業支撐。
城市定位是關系到城市發展的一個全局性、前瞻性的課題,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坐標。一個城市要實現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找到一個科學的發展路子,必須有科學準確的城市和產業定位。從更高層面對隴南的城市和產業定位進行研究,在對資源、產業和城市屬性認識了解的基礎上,從城市擁有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角度來定位,立足于最佳的資源優勢,才能找準發展的特色和突破口,使城市的發展建立在更為理性、更為科學和可持續的基礎之上。
從自身條件看,隴南位于甘肅東南部,陜甘川三省交界地帶,東接陜西、南連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定西,是甘肅唯一全境屬長江流域的地區,地形地貌復雜,光熱垂直分布,氣候立體多樣,在甘肅全省是個性特色非常突出的地區。隴南雖然基礎設施、區位優勢、觀念理念、經濟基礎不如發達地區,但具有全省相對較好的自然條件、十分豐富的生態資源和人力資源,這是隴南最大的資源、最大的財富。把這些資源利用好、發揮好,完全有可能變劣勢為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說,欠發達地區就是后發達地區,充滿著希望和潛力。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市區建設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只有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打造特色,突出個性化特征,才能相對提高城市品位。因此,城市設計定位就一定要立足于實際,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當地資源,基于以上認識,隴南將充分利用兩山夾一江的自然條件,向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目標發展,突出自身的特色。從外部機遇看,地改市后國家和省上將會加大對隴南城市投入力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將會更快。蘭渝鐵路的建設、212線公路的改造及支線機場等國家大項目的建設將會對隴南城鎮發展起到強力拉動作用;隴南豐富的資源和建設環境的改善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商看好城市投資開發。這些都將起到重要的外力推動作用。
規劃先行是搞好隴南市區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規劃的先導地位和龍頭作用,決定了規劃既不能省去,也不能往后拖,越往后拖造成的違章建設、重復建設、建設敗筆等不良后果就越嚴重,經驗表明,城鎮規劃上的失誤是經濟社會發展史上最難糾正的失誤。搞好隴南的城市建設必須把規劃抓好,這是各項建設的前提條件。市政府已經提出,要突出規劃的全局觀念,舊城區、東江新城區、鐘樓灘三塊規劃建設要從未來城市發展全局出發,三個板塊統籌考慮,不能相互割裂,如在鐘樓灘規劃開發時應充分考慮其作為整個城市水源保護地的特殊性,從而為城市發展留有余地。市區主干道、白龍江兩岸大道應與道路景觀綠化、白龍江防洪、212高速公路走向、蘭渝鐵路選線與站點設置等問題一并考慮。道路規劃建設要借鑒銀川經驗,先用道路把方格打出來,這樣便于控制零星插建,填補管理空白。
隴南市區是帶狀城市,北大南小,白龍江西入東出,因此東西方向的道路問題一定要解決好,保持足夠的寬度。最新提出的“長江大道”規劃,按50米的寬度設計建設,濱江兩岸的道路保持一定的寬度。東江新城區將212線作為東西向城市主干道,并且不遷就原來的線形,能取直的道路將要取直,整個新區的路網結構將作適當調整,使其科學合理。
隴南市明確提出,從現在起,市區任何單位和個人搞修建都要經過市政府批準,未經批準不得修建。市內城鎮建設不得超出城市(鎮)總體規劃確定的規劃區和用地范圍,新建項目必須符合近期建設規劃。要對建設項目的規劃執行情況要跟蹤監督,全面實行“開工放線、基礎復線、中途查線、竣工驗線”制度。規劃一經批準,任何人都不能隨便更改,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這將從根本上解決低層次、低水平建設和各種不切實際、違背科學規律的“長官意志”、“瞎指揮”,避免留下歷史遺憾。市政府還將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進行土地儲備和招、拍、掛,在土地招、拍、掛之前,按城市規劃向競買者公布該地塊的規劃用途,土地審批必須符合城鎮規劃要求,以防止先批地后規劃的倒置行為。
隴南市提出,要以項目為載體大力推進隴南市區建設。要構建城市路網骨架。在當前,將積極實施東擴西進、南北貫通、東西暢通戰略,以現在的城區為軸心,沿江向東西擴展。要依托蘭渝鐵路、高速公路、支線機場等重點項目,以建設區域性道路交通樞紐為目標,加大城市交通項目建設力度,抓好以長江大道及舊城區和東江、鐘樓灘新區內的兩大東西向道路為縱向、以連接12座白龍江跨江大橋的南北向道路為橫向的城市路網骨架,擴大城市規模,盡快把全新的城市框架和大的輪廓建設出來。在兩個新區開發中,將進一步壯大房地產業,大力發展經濟適用住房,積極配套建設行政辦公區、學校、醫院、賓館、客運車站、體育中心、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游泳館、商貿市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加大老城區危舊房改造,促進城市整體規模的擴大。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整合機關單位、居民零散建設用地、低層樓房建筑等各種資源,向高層大面積綜合性方向發展,樓層高度原則上控制在12層以上。要繼續搞好舊城改造,武都區要盡快對低洼區、辦公居住混雜區、背街小巷實施改造。將抓緊實施南北兩山和沿江兩岸綠化工程,把南北二山裸露的地方劃分到各單位、各部門進行綠化,實行量化考核。要在加強城區7條泥石流溝的治理基礎上,把發展城區綠色產業、森林公園、城周圍各山頭的園林綠化項目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建成城中見綠的中心綠化,青山抱城的周邊綠化,沿水、沿路、沿堤的帶狀型綠化體系,做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堅定不移地走好生態型城市的路子。同時,將加快實施以市區污水處理續建項目、市區生活垃圾處理場、市區商業文化廣場建設項目為重點的城市環境項目,從源頭上加強城市凈化。還將虛心借鑒成都和周邊地區及隴南各地的優秀建筑成果,結合隴南市的歷史淵源、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現有的規劃布局、空間組織、生態環境、文物古跡及風景名勝等要素進行建筑設計,塑造獨特的城市風貌。
立足于隴南市區實際,隴南將以旅游業為龍頭,大力發展包括金融、郵政、通信、餐飲、娛樂、賓館、飯店、美容美發等在內的服務業,把第三產業做大做強;要以油橄欖、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加快市區工業發展,改變當前工業發展滯后的現狀,努力為城市提供產業支撐,以產業聚人氣,以人氣促發展,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隴南是一座年輕的城市,相當一部分居民來自農村,城市意識比較淡薄,傳統生活習慣一時不易改變,難以適應現代文明的要求。比如,一些商場的營業員衣冠不整,大呼小叫,對顧客不聞不問,這決不是一個文明市民所應有的形象。為此,隴南將要通過多種形式,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文明公德教育,凝聚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主流,促進人文精神的升華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要有針對性地以社區為單位,組織開展各種貼近群眾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引導和培養城市文明新風尚的逐步形成,激發群眾熱愛城市家園、追求文明生活的精神情趣和社會新風。要制定市民行為規范,對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熱愛城市方面涌現出來的人和事給予及時宣傳報道;對“八亂”現象和破壞公用設施、擾亂交通秩序、毀樹踩草等丑惡行為給予批評揭露,促進市民文明道德水準的提高,從而為城市管理奠定一個較好的社會基礎。
目前,由市委書記任總指揮的加快隴南市區建設、建設陜甘川區域中心城市指揮部已經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