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下魚竅峽中,壁立著一方馳名海內外的東漢摩崖石刻牞像一顆神采煥發的書畫明珠,閃耀于我國書法藝術寶庫牞令世人震驚。這就是我國漢代三大著名摩崖頌碑“東漢三頌”中的《西狹頌》,刻造于東漢建寧四年牗公元171年牘六月十三日,是吏民們為頌揚漢武都太守李翕修治西狹險道及為官政績所立的功德碑。屬現存漢代三大摩崖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方。
記者在成縣采訪期間,在縣委報道組組長燕海潮的引領下,走進了險峻幽密的魚竅峽中牞拜謁并考察了這一已有1800多年歷史的稀世珍品。尋跡于幽谷峻峽深處那一天正好游人極少,寂靜的西狹,比人們想象的更高、更絕、更奇。走在狹谷內,能聽到自己的心跳。狹內右邊的大山拔地而起,直插云天,仿佛一幅夾在兩壁間的天然屏障。整個山體,直上直下,神工鬼斧劈成。崖上綠樹重繞,蒼藤扶疏,其巔卻平平展展,蜿蜒向上伸去,酷似一條剪直的路。西狹古道已不復存在,崖壁上殘留的無數?,歷歷在目,閃爍著古道壯美的風景。壁立的狹谷棧道,或左或右,或高或低,中間以橋閣為津牞回廊瓦屋,燦若龍蛇。
西狹猶如古棧道的陳列館。由于狹谷崖險谷深,這里的棧道形式多有變化。那些單孔棧道,多數是有梁有柱棧道。在無岸無巖無以立柱的崖壁上,則為有梁無柱棧道。那些雙孔棧道,上下?灼叫醒由鞝狭轰伆逍腥,下梁立柱連閣牞形若雙層橋道。這種棧道多數建在無依無靠的崖壁上牞稱雙孔式棧道?梢姰斈曛䲢5罆r的艱難。而現在,我們在西狹走的是一條新的仿古棧道。該棧道為有梁無柱棧道,用鋼筋水泥筑成。
據燕海潮介紹,魚竅峽牞又名天井峽,峭壁直立,林木森列,猶如天井。響水河從上峽淙淙流來,在這里鋪展成最精美的一幕。河床皆為巖壁磨礪而成,河水從如玉的河床上流過。不過現在水流量已經非常小,沒了古時候的傾瀉跌宕、珠簾歡唱。
到了峽谷深處名為黃龍潭的地方,就是蜚聲中外閃爍千古的摩崖頌碑《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俗稱《黃龍碑》,別稱《惠安西表》!段鳘M頌》摩崖有碑亭保護,為1982年所建,依山傍水,凌空高懸。
摩崖頌碑呈長方形,縱3.06米,橫3.75米,由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組成。上為篆額“惠安西表”四字,額右下方為《五瑞圖》牞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題名。正文分表文和頌詞,凡20行,383字,每字5至6厘米見方,為漢代隸書!段鳘M頌》摩崖石刻的來歷
李翕牗生卒不詳牘牞字伯都牞出身于官宦家庭,少年時在皇宮中值宿警衛,20歲時執掌“典城”牞他“天資明敏,敦詩悅禮!焙髞,到澠池擔任縣令,主持修建了當時有名的險路崤山之道,為澠池通往關中打通了道路。
東漢建寧三年牗公元170年牘,李翕出任武都郡太守,到任以后,他了解到本郡西峽道是通往梁州、益州牗今四川牘的重要通道。但這里地勢險絕,行走十分不便。為了打通這條險道,給當地人民造福牞李翕與府丞功曹李昊等人商議定策,修筑這條道路。命令屬官仇審修治東坂牞李瑾修治西坂。道路修成后牞人們作頌刻石牞頌其德政牞鐫刻了摩崖石碑《西狹頌》。
第二年牞李翕又主持修建了在今陜西略陽縣的“析里橋?閣”,人們又作了《?閣頌》牞贊譽此舉。李翕勤政愛民,每到一個地方,政績卓著,為萬民所稱頌,無論是修建崤山險道,還是建西峽閣和?閣道路牞既是施工難度極大的工程牞又是利益民眾的好事,因此贏得了百姓贊嘆。明朝人胡纘宗說:“伯都歷三郡,考之澠邑、成郡之碑。乃漢之良吏也。”
《西狹頌》的貢獻
《西狹頌》不僅以其卓絕的隸書書法閃爍著中國書法藝術的光輝牞同時牞其完美的繪畫雕刻藝術也令世人稱絕。《五瑞圖》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甘露降牞有一人承露于喬木之下!段迦饒D》是對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對西狹碑文的生動補充。在吏民們看來,為官者惠政于民,政通人和,必然會感應天地牞有黃龍躍出,白鹿顯象,嘉禾茲生,甘露降臨,木連理出現!段迦饒D》的藝術價值很高。圖文布勢,疏密有致:形象勾勒,古樸生動牷線條流暢飛舞,一氣呵成。刀法運轉嫻熟,氣行神至,畫盡意生!段迦饒D》是了解和研究漢代繪畫雕刻藝術的寶貴遺跡,專家認為應與《西狹頌》碑文一視同仁。
站在碑石前面,讓人浮想聯翩。正因如此牞在《西狹頌》碑文四周有諸多歷代文人的鐫刻,已成摩崖頌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杀嬲J者有14方,若群星捧月。以宋代為多,有7方牞明代1方,清代4方,民國2方。均贊頌隴南山水之勝牞記西狹摩崖之奇。
文雋所著《書法精論》,極力推崇漢碑隸書。他說《西狹頌》:“結構嚴整,氣象嵯峨,此漢碑中之高渾者也:結構曼妙,筆有余妍,漢碑中之秀麗者也:風回浪卷,英威別具,此漢碑中之雄強者也!笨涤袨檎f它“疏宕”,“渾厚中極其飄逸”。梁啟超在《碑帖跋》中稱它是“雄邁而靜穆牞漢隸正則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西狹頌》簡介中說:“此碑書法方勁瑰麗牞氣勢雄偉牞為漢隸上品!蔽奈锍霭嫔纭稓v代碑帖書法選》中說它“是我國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西狹頌》書法所呈現的博大而跌宕的氣勢,渾厚而方勁的筆力,瀟灑而俊逸的風韻,靜穆而瑰麗的內秀,被書法大師們昭示無遺。唐宋以降,西狹隸書為歷代書法家所效法和臨摹,朱墨拓片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一些學者名流和士大夫書齋的珍藏。而日本學者則每年來西狹以親睹頌碑為快,著書立說,廣為推崇,并列入書法教科書。
李翕為今靜寧縣人
《西狹頌》所頌揚的人物———東漢武都郡太守李翕,人們歷來傳說為今清水縣人。但是現在甘肅省文化廳掛職的原成縣副縣長、《西狹頌》研究專家高天佑卻有自己的看法。
高天佑認為,清代乾隆年版《清水縣志》對李翕的介紹,脫胎于曾鞏題跋和《惠安西表》。他說乾隆六年編修的《成縣新志·官師志》關于李翕的介紹牞亦脫胎于《惠安西表》。對阿陽是否是今清水縣,李翕是否是今清水人,并未言明。
北宋曾鞏撰文稱:“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字伯都……然一西狹、郵閣之道,有益于人,而史不傳,則頌之作,其可備史之闕歟牽”其中關于李翕生平事跡的概括,即脫胎于《惠安西表》。由曾文可知,北宋以前,李翕其人及《西狹頌》在史書中并未載錄。因此,見之于各家文字和各縣志的有關李翕的介紹,均源于《惠安西表》碑文牞并未確指阿陽具體為今日何地。
在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漢陽郡隸屬于涼州刺史部,阿陽縣隸屬于漢陽郡,按圖所示,其縣應在今靜寧縣西南。在1932年出版的由臧勵和等編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亦說:“阿陽縣,漢置,晉省,后魏復置,隋又省。故城在今甘肅靜寧縣南!庇缮鲜鲋T家學說即可證明牞東漢阿陽縣的確在今靜寧縣境內,而非今清水縣境。故此,東漢漢陽阿陽李翕當為今靜寧縣人,而非清水縣人。書丹者為成縣人
《西狹頌》有如此巨本的藝術魅力,應首先歸于書文者仇靖!段鳘M頌》的撰文、書丹、刻字、繪雕如出一轍牞皆為仇靖所為。可以想象,仇靖在縱情揮灑這幅人間瑰寶時,懷著多么大的藝術靈感和創作激情,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價。
據高天佑的考證,仇靖字漢德,東漢武都郡下辨道牗今甘肅成縣牘人。東漢晚期杰出的書法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和畫家。東漢靈帝劉宏建寧、熹平年間為武都郡屬吏牞官職從史位。
現存仇靖文四篇牶《惠安西表》、《析里橋?閣頌》、《天井山記》、《漢武都太守耿勛表》。書跡兩處:《西狹頌》摩崖、《耿勛表》摩崖。繪畫一組六幅:即黃龍圖、白鹿圖、嘉禾圖、木連理圖、甘露降圖、承露人圖牞合稱《五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