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隴南訊(記者周丹波楊恒)6月18日,在隴南市重災村———武都區安化鎮郭坪村,隴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安順帶領駐村幫扶隊的成員走進一頂頂農家帳篷里,和受災農民拉家常,征求他們對新規劃重建住宅區的意見。帳篷外是墻倒屋塌的慘狀,眼前則是幫扶隊精心規劃建設的新住宅區平面圖,受災農民說:好啊,年底就有新家了。
如今,在隴南災區,上萬名干部駐村包戶,和受災群眾攜手奮戰在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第一線,真心幫扶解民憂,成為災區群眾的“主心骨”。
災情發生后,隴南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級干部必須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工作崗位,在第一時間深入抗震第一線,在第一時間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救援工作。全市從市、縣、鄉機關緊急抽調10054名干部,組建小分隊,迅速趕往3108個受災村,拉網式排查災情,及時搶救傷員,妥善安置群眾。隨后,在重建任務艱巨的重災村實行部門包村、干部包戶的災后重建幫扶責任制,確定每位市級領導和縣區黨政班子成員,每個市縣直部門都包干幫建一個村,市縣直部門的科級以下干部每人包若干戶,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帶領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市委作出規定,新居建不起,幫建不脫鉤。同時,填寫《駐村日志》。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這些駐村干部自帶被褥,自帶干糧,搭建帳篷住到村上,組織和幫助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和災后重建工作。武都區安化鎮郭坪村192戶農民中有155戶受災,隴南市經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李保安等干部來到郭坪村駐村幫扶,他們幫助郭坪村制定重建規劃,手拿皮尺,實地踏勘,一步步丈量測算,精心設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規劃出一個包括民居、學校、公路、垃圾處理場等在內的新村,計劃在3年內建成。幫扶隊員還發揮工作優勢,通過聯系深圳和北京企業家組團前來郭坪村考察,已初步與兩家企業達成協議,將分別出資30余萬元和20萬元用于清理廢墟、平整土地和新建學校。71戶房屋全部倒塌、居住在帳篷的重災戶今年將先期住進新房。
文縣紀委書記杜登芳在中廟鄉中坪村駐村幫扶,地震發生后,她連續5個晝夜組織縣鄉干部轉移群眾,搶救傷員,妥善安置群眾,盡管自家的房屋全部倒塌了,卻全然不顧,至今沒有回家。現在,她又帶領鄉親們一起重建家園。大家心疼她,問她啥時回家,她說:“等建好了新家我再回!”
在禮縣祁山鄉中王村,包村干部針對中王村災情重、受災面大、缺乏強壯勞動力等實際問題,指導村黨支部、村委會組織群眾,每10戶結成一個互助小組,自力更生,鄰里相助清理廢墟、維修房屋、蓋新房,生產自救全面展開。
既讓干部深入一線解民憂,也在一線考驗、鍛煉和考察干部。隴南市委啟動非常時期干部監督管理運行機制,在抗震救災一線考察和識別干部,從實踐看德才。為此,市委實行10天輪換駐村工作制,確定各單位統籌安排不同職務層次的干部進村開展幫建工作,每10天一輪換,將所有干部輪流派駐到村上鍛煉,以提高干部素質。在各縣區、各單位開展以“講黨性、搞幫建、解民憂、強素質、爭先進”為主要內容的競賽活動,從幫建的數量、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方面展開競賽,對表現特別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重點考察,強化跟蹤了解,加強培養鍛煉。
市委還建立了干部抗震救災工作實績檔案,對領導班子和廣大干部在抗震救災中的實際表現進行記錄。目前,隴南市委已分四批對28名干部進行了通報表彰。在抗震救災中表現突出的116名入黨積極分子,光榮地“火線入黨”。同時,對抗震救災工作不力、表現差、群眾意見大的干部,嚴肅處理,康縣長壩鎮趙壩村黨支部書記因工作不力被就地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