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一個城市遇上了無情的地震,但它鎮靜、頑強、并充滿希望;也很幸運,這個城市遇上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個城市,它們并肩站在了一起,共同堅強面對。
相信歷史會像記住汶川大地震一樣,記住兩座城的名字:隴南、深圳。
隴南·傷地震讓隴南受到了難以想像的損失,數以萬計的房屋頃刻間變成了殘垣斷壁,失去家園的人們沉浸在傷痛之中。但同時,地震還讓人們看到了隴南的另一面———經濟落后,生活貧窮。
“如果不是地震,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認識。”曾連續兩次來隴南災區考察的深圳獅子會分區主席吳曉明對康縣一位地方官員說了這樣一句話。
“四川的災情讓我們震驚,而隴南的貧窮令我們吃驚。”———一位深圳愛心人士在走完所有地震災區后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一時間,隴南這個原本很陌生的名字迅速進入深圳人的大腦。隨之而來的就是很多人想去隴南看看,無論是政府、民間組織,還是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表示愿意成為隴南重建的一分子。
就這樣,一座充滿愛心的城市向隴南伸出了援助之手,它的目標不只停留在幫助隴南恢復重建上,它還希望為隴南的長遠發展助一臂之力。于是,深圳不僅捐錢捐物,遠赴隴南為受災群眾修建房屋、學校、醫院,而且簽訂了勞務輸轉協議、農產品銷售協議,并且很快開始實施。
深圳·愛一個城市怎樣才能打動人心?如果它足夠繁華,也許可以;如果它足夠美麗,也行!但有一樣不可或缺,那就是愛心。
這些日子,深圳的商場、賓館、地鐵、公交車,甚至街頭的小餐館,但凡有電視的地方,無論哪個頻道,都時常會聽到“隴南”,看到那片被“震”傷的土地,還有許多在簡易帳篷中從事各種公益活動的深圳人。
走在深圳的街頭,你會發現很多商業廣告牌換成了抗震救災公益廣告,就連一些游樂休閑的場所門口,都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還有很多災區的同胞需要幫助。
在每一個社區都立著一個募捐箱。就像一個容納愛心的大房子,這并不是專門為抗震救災而立的,有很多已經在那里佇立了多年,只不過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天起,它們把收集的“愛心”送向了災區。
所有這一切,讓這個連震感都沒有的城市和地震連在了一起。
“雖然地震沒有波及深圳,但我們第一時間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舉全市之力抗震救災。當前及未來三年,我們也將盡全力幫助隴南重建。”深圳市政府一位官員說。
兩座城心手相牽“說真的,起初我們不知道甘肅的災情那么重。”深圳市慈善會秘書長范建華說。
和范建華一樣,地震發生后,絕大多數深圳人并不知道隴南也遭受重創。范建華毫不掩飾地說,“其實在地震之前了解隴南的人很少。”但很快,許多人通過媒體看到了隴南不同于四川的災情,他們迅速籌集500萬元救災資金和價值700萬元的物資,于5月23日發往隴南。
從那時開始,這種無私的援助就沒有停止過。
“自從深圳對口支援甘肅后,我們幾乎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接待認捐的市民。”曾經是一名醫生的吳大姐已經在深圳慈善會做志愿者兩個多月了。據深圳媒體報道,她每天要接上千個捐助電話,嗓子都說啞了。
在吳大姐手上時刻不離地拿著一本厚厚的認捐表,一大半已經填滿了。有的想認捐一間住房,有的想認捐一個學生,有的想捐助一所學校。
除了政府的對口支援外,民間的愛心在源源不斷地涌向隴南。
其中,許凌峰發起的“募師支教”活動尤為突出。他被譽為“中國募師支教第一人”。20年前,他只身赴深圳打工,從一名普通保安開始,如今已成為深圳市一家裝飾設計公司的董事長。
3年前,許凌峰自己掏腰包為貧困山區募師支教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募師支教愛心聯盟”這個民間愛心組織開始起步,一直到今天,已經在全國招募了162名志愿者。
“從深圳的媒體上看到隴南本來就破舊的學校已經倒塌了很多,很多學校缺少老師,我們決定針對隴南招募志愿者。”許凌峰說,“此次計劃招募60名,但報名的遠遠超過這個數。”
從深圳紅十字會、捐助中心、深圳慈善會到各種民間愛心組織,都能聽到許許多多相似的愛心故事。
到隴南,理解深圳大量的救災物資從深圳到達隴南的同時,一批批深圳的愛心人士也隨之進入隴南,用真情和愛心撫平傷痛。鄧兆建是他們中最為特別的一位。
6月初,鄧兆建收集了價值約30萬元的救災物資,雇了一輛卡車趕往隴南。一路上他吃住都在車上,6天后到達文縣碧口鎮。
鄧兆建有自己的生意,但并不富有。有人對他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他說:“賺錢就是為了幫助別人。”
國際獅子總會深圳獅子會總監王錦良也專程前往隴南,確定了今后要援建的村莊和學校。
見到他時,剛從隴南回到深圳,一臉疲憊。但一說起隴南之行,他立即滔滔不絕:“第一印象就是路太難走了,有些村子車根本沒有辦法開進去,還有就是農民的生活太艱苦了,一場地震幾乎毀掉了幾代人奮斗的成果。”
獅子會的成員都是企業家,他們聯合在一起,以幫助別人為目標,這次他們選擇了隴南。按照初步制定的計劃,未來幾年,隴南將出現以“獅子”命名的村莊、
學校、醫院……感恩深圳人去了隴南,隴南人也到了深圳。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們就是文縣撒到深圳的種子,希望你們能在深圳開花結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對赴深務工的隴南災區青年們寄予希望。
7月13日下午5時許,暴雨初歇,稀薄的云層透出了陽光。富士康科技集團公司的5輛大巴車把來自隴南災區的218名勞務人員接到了深圳廠區。
18歲的劉婷和妹妹劉雯一起下了車,住進了同一個宿舍。這是公司特意為她們安排的。
“他們是第一次出遠門,住在一起心里就不會孤單。”富士康人事部門的工作人員說。
上半年,劉婷還在讀高二,但是因為家里困難而輟學。因為地震,她選擇來到深圳。“剛來那幾天,老是想家。”劉婷說,“又因為我視力不好,在生產線上很慢,就想回家。”
公司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給劉婷調動了工作,安排她去包裝車間。同時,因為能天天和性格開朗的妹妹劉雯住在一起,劉婷很快適應了工廠的生活,不再提回家的事了。
這些日子,幾乎隔幾天就有100多隴南的務工人員到達深圳。
“我告訴他們,不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務工者,你要當作一個深圳的建設者,你是來這里尋夢的。”冠利得公司董事長楊少華說。
“我們感覺挺好的,很感謝深圳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希望將來能有機會成功。”有過外地打工經驗的符文軍說。
50多名隴南、甘南災區的孩子近日在深圳度過了美好的暑假。他們和深圳的小朋友們一起聯歡,一起交流。在一次聚會上,14歲的藏族女孩蘭美周動情地用藏語演唱了一首歌曲,歌名用漢語翻譯叫作“感恩”。
采訪中,一個音像店里恰巧傳出了一首抗震救災歌曲:“無情的漆黑,你需要我來陪,別忘了我會在你身邊和你一起堅強面對。因為我相信,再大的苦難也會過去。美麗的風景,我們一定能再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