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群上海知青赴臨夏回族自治州工作50周年。50年來,他們與自治州風雨共舟,為自治州建設添磚加瓦,是自治州建設的一支生力軍。
響應祖國號召,到大西北去五十年前,為了響應黨和國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偉大號召,上海市委、市政府向知青提出了“支援西北文化教育建設”的要求。
1956年新春伊始,第一批獲準赴甘肅的500多名知青告別親人,踏上了西去的列車,來到了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其中,97名上海知青被分配到剛剛成立的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把他們分配到臨夏市城區條件較好的小學和州、市有關單位,并在分配前送他們去臨夏師范培訓了半年。同時,還要求有關黨政領導及業務部門負責人進校、進班,向他們介紹臨夏的特點及風土人情,使知青們盡快熟悉臨夏、熱愛臨夏。
闖“三關”,做真正的臨夏人
當時的臨夏與上海相比,不僅物質條件有天壤之別,生活習俗也大相徑庭。上海人扎根臨夏,確實遇到了許多無法想象的困難。首先,要過語言關。上海話與臨夏話完全是兩種語調,說起來簡直是互聽“外語”,因此,語言成為他們做臨夏人的第一障礙。但是,這些聰明的上海青年僅用不到半年時間,便熟悉了臨夏話。他們與當地教師、學生很快融合在一起。
其次,是生活關。知青們分配工作后不久,就進入了冬季,由于教室、宿舍的取暖設備簡陋,煤炭又供應不足,加上他們不了解臨夏冬天的氣候特點,沒有御寒的思想和物質準備,許多人的手腳凍成了“面包”,有的還裂開了口子。照明沒有電燈、用水受到限制、洗澡沒有地方……面對生活中諸多困難,知青們硬是咬著牙,適應了這里艱苦的生活環境。
飲食不習慣是最難過的一關。在家鄉一日三餐離不開大米,從小吃慣了咸甜味。臨夏的飲食習慣卻是面條、饅頭,菜肴酸而辣,許多人聞到羊肉味就想嘔吐。尤其是吃雜糧更為難,不吃肚子餓,吃又咽不下。針對這一情況,在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的關懷下,臨夏市文教局專門在建國小學辦起了一所“上海教師專灶”,請有南菜技藝的廚師掌勺,給他們增加大米、大肉等食品的供應。在各方的關心下,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些上海知青們逐漸適應了當地的飲食習慣,一些人還學會了做花卷、搟面條、燒羊肉,完成了由上海人到真正臨夏人的過渡。
全心全意,建設第二故鄉
知青們來臨夏的愿望,是想為改善臨夏教育落后的面貌盡心出力。為此,他們將上海的先進教育方法帶進了當地課堂,使學校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他們經常利用節假日走街串戶訪問家長,深入了解臨夏民俗民情,苦口婆心動員適齡兒童上學,還拿出自己的工資給少數民族學生、困難學生買書、買作業本,并和學生們一起積極參加勤工儉學活動。為此,許多家長和他們交上了朋友,甚至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對待。
由于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這些知青很快成為本單位、本部門的中堅力量,得到了臨夏人民的認可。他們中間的一部分同志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的還擔任了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教導主任等領導職務。如沈聞鵑同志在1959年被任命為臨夏市文教局長,桑秀娣等同志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同時、趙傳瑾、干素華、周以文、鐘文球等都被評為小學高級教師。許多當地的老教師說:“知青們當年艱苦創業的情形至今還歷歷在目”。如今,他們培育的幼苗已成長為臨夏州各行各業的棟梁之材,有的成了州、市領導和部門負責人,有的當上了州、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的成了本行業的行家里手。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直留在臨夏的上海青年們,現都已到古稀之年,有的人疾病纏身,但是他們依然把臨夏的建設和發展放在心上,時時教育自己的子女后代為建設新臨夏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