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臨夏訊(記者吳夢寒 通訊員李斌)怎么治療“三農”資金“貧血癥”?不久前,從臨夏回族自治州傳來好消息:州上籌資5億元,將為全州1000個貧困村建立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這一“草根銀行”的全覆蓋,將成為資金通向農村的“毛細血管”,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為籌措該項資金,臨夏州規定今年將公務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費用在去年的基礎上分別減少50%、30%和20%。
4月26日,臨夏縣韓集鎮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農戶融資動員會召開。會后不到半個小時就收到企業、農民融資20多萬元。韓集鎮沙塄溝村村民馬志明繳納了1萬元的入社資金,他說,參加互助社后可以按照入社資金的2-3倍借款,利息比其他銀行的低很多,手續也簡便,就像是“農民自己的銀行”。雙城村支書馬福祿說,雙城村從事養殖、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在外地搞餐飲的人多,資金需求量大,但銀行貸款需要抵押,利息又高,且手續復雜。州上出臺在全州建立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的好政策后,村里的群眾積極性特別高,都來詢問如何注資、借款的事宜。據他統計,雙城村估計有200多戶群眾融資入社。
這是臨夏州為了破解貧困村、貧困戶生產發展資金短缺難題的創新舉措。“州窮民弱”、發展不足,是臨夏的現狀。而最窮最困在農村,最大的難題是融資難。該州積極探索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模式,按照“政府+社員+企業+其他”的模式,建立起互助資金平臺。政府籌資5億元,給每個村特別是貧困村平均注資50萬元,每個村至少跟進1戶企業,每戶企業注資5萬元至49萬元;自愿入社的農戶,每戶注資1000元以上,可接受慈善機構和社會捐助資金,建立村級產業發展資金互助合作社。在收益分成上,占用費扣除工作成本,企業、入社利息外,全部注入互助社積累發展,用于農業保險。
互助社實行民主管理,統一監管,堅持入社有收益,借款有費用(同于存款利率),做到用貸方便、風險可控。在架構體系上,州、縣、鄉三級成立管委會,由財政扶貧部門管理,紀檢監察、審計部門監督。互助資金主要用于給從事種植、養殖、創業等富民增收項目的互助社社員借款,借款與交納的互助金額掛鉤,每戶每次借款最高不超過2萬元,借款期限為一年,借款按月收取5‰(年6‰)的占用費。
目前,該州縣、鎮兩級已經成立了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管理委員會和管理站,縣級分社和各村互助社正在積極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