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金花娘娘”將走上舞臺
流傳在蘭州民間數百年的“金花娘娘”故事,將以儺戲的形式走上舞臺。4月18日記者獲悉,有關專家學者正在對《金花娘娘和關山的傳說》的劇本進行審核。劇本作者陳尚德說,審核通過后,陳坪農民藝術團將投入全部力量進行排練,爭取早日把這部儺戲呈獻給觀眾。
西固陳坪農民藝術團成立于 2002年,已有四年時間,當時藝術團只有十幾個人,設備非常簡陋。但就是這樣一個由農民組成的藝術團,卻出人意料地在眾多的文藝比賽中獲得各種獎項。到今天,藝術團已經有近50名注冊團員。
今年元月份,他們推出了隴上金城軍儺舞,獲得各方面的好評。也就在這時,身為藝術團團長的陳尚德想排練一臺關于《金花娘娘和關山的傳說》的儺戲。隨即,他就開始動手寫劇本,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于在3月底完成了二稿。目前,劇本正等待專家的審核,以便進一步的修改。
陳團長介紹說,《金花娘娘和關山的傳說》是一個以儺戲為主的小歌劇,主要講述人們在關山求雨,金花娘娘顯靈降下甘霖的故事。
18日上午,陳尚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充分展現儺戲的特點,戲中所有的人物都戴著面具出場,金花娘娘也將戴著儺面出現在觀眾面前。據了解,陳坪藝術團還在醞釀其他的儺戲,除了《金花娘娘和關山的傳說》以外,他們還將醞釀排練儺舞《祈雨歌》、《驃騎將軍過黃河》等具有蘭州地方文化特色的儺舞。其中,《驃騎將軍過黃河》儺舞將是由三十多人組成,是一個大型軍儺表演,主要內容反映的是,霍去病將軍率大軍遠征匈奴,在西固一帶過黃河時,士兵們祭祀河神祈求平安的內容。
陳團長認為,這些儺戲將全面展示蘭州的地域文化特色。
這幾個月以來,藝術團的每一個成員都在為如何排練好這些儺舞而努力。在采訪中記者獲悉,陳坪農民藝術團還將充分發揮他們所熟知的民間文化的優勢,發掘了蘭州的歷史文化資源。在采訪中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金花娘娘和關山的傳說》的音樂將借鑒蘭州鼓子的一些曲調,同時引入秦腔、眉戶的特點,使之成為一臺既保留了蘭州地域文化特點,又讓外地游客和普通市民所接受的小歌劇。
歷史淵源
儺舞與霍去病有關
儺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祭祀儀式。由于這種舞蹈在表演中人們給它賦予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因此在一般人眼中儺舞也往往帶著一種神怪之氣,所以也有些人將儺舞稱之為“鬼戲”或“跳鬼臉”。
4月18日,記者就儺舞在蘭州地區流傳的情況,采訪了被專家們稱之為“中國面具大王”的著名學者王光普。王先生認為,儺舞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以后發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種儀式,并逐步演變成有固定目的和內容的節令祭儀。
儺舞在流傳過程中,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從總體上來看,有幾點是不變的:如在表演中必須戴面具,同時口中要發出“儺儺”之聲。作為由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發展而來的藝術形式,在古代它有“驅鬼逐疫”的作用,如今人們則看中儺舞背后的民族民間文化成分。
長期致力于民族民間文化研究的王光普先生,對儺文化有著很深的研究。他先后拜訪了甘肅境內的 5000多位民間藝人,寫出了30余萬字的考察筆記。他認為,甘肅隴東地區是中國面具的起源地,甘肅慶陽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農耕始祖公劉、后稷等人在此創造了最早的農耕文化,同時在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慶典、祭祀儀式。隨著周王朝的建立,周先祖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其中的一部分就成為周朝的禮儀制度延續了下來。據考證,儺就是周朝建立以后,才開始逐漸由宮廷流傳到民間的。
目前,我省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流傳著不少的儺舞,如蘭州軍儺、永登高蹺儺社火、永靖儺舞儺戲、文縣“赤哥晝”儺舞、隴東儺儀與儺戲等等。
王光普先生認為,蘭州的儺舞和霍去病有直接的關系。蘭州的儺舞是霍去病遠征匈奴,從中原地區帶來的。人們表演儺舞的目的,是為了祈求漢軍在戰斗中獲得勝利、鼓舞士氣的。
陳坪農民藝術團團長陳尚德說,這幾年他們也充分發掘西固地區流傳的儺文化,先后對一些9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了民俗學調查,其中有兩位老人清楚地記得,他們小時候,看到一些社火隊里有戴著面具表演的節目。今年94歲的陳福祿老人回憶說,蘭州以前的社火隊中的高蹺里就曾有過戴面具的表演形式。而今年95歲的陳萬玉老人則回憶說,以前蘭州的社火隊中也有戴面具表演的。
“這說明,蘭州的儺文化歷史悠久,只不過在最近七八十年,被人們所漸漸遺忘了。”
西固陳坪農民藝術團使用的面具都是民間藝人姜浩芝做的。這些色彩運用的冷熱對比、粗細對比、深淺對比,使得整個儺面色彩鮮艷和諧,表現了完全傳統的民間藝術風格。
民間傳說
“金花娘娘”出生在蘭州
民間傳說,500多年前,蘭州井兒街有個金家,他們是從山西大槐樹遷來的移民,依靠著勤勞能干,在蘭州過上了小康生活。金家有個姑娘名叫金花,從小就聰明能干,遠近聞名。17歲的時候,金花被父母許配了人家。金花未來的丈夫是一個大財主的兒子,也是個遠近聞名的二流子,游手好閑,好吃懶做。
金花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無奈父母之命不可違。就在迎親前的一天,金花拿著繞在燒火棍上的麻線疙瘩,離家出走了。雖然她聰明能干,但卻沒有出過遠門,走了一會兒就不知道往哪里走了,她只好向著西南方向走去。金花一會兒走,一會兒跑,來到蘭州西南面的大山邊上,休息一陣后,金花發現在山邊上容易被別人發現,于是她又向山中走去。不知走了多久,金花實在走不動了,就在山里的一塊青石板上坐了下來,喘口氣,這座山就是巴彌山。
金花的母親回家后,發現女兒不見了,大家趕緊去找。幾天后,金花的哥哥跟著麻線繩,一路上過溝翻山,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山洞中找到了金花。可是,這時的金花渾身冰涼,沒有任何知覺了。金花的父母非常后悔,但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