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間,有一個叫段續的蘭州人,在云南為官期間,對當地的水車產生了濃厚興趣,晚年回歸故里后,就致力于蘭州水車的創制。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段續創制的第一輪水車矗立在廣武門外黃河北岸。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形美輪美奐,結構疏密有致,尺寸大一分嫌肥,少一分則嫌瘦”的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名列其中。2006年8月底,黃河岸畔,水車博覽園內,一輪輪水車此起彼伏,為“第二屆中國·蘭州水車節”引來游人無數。
水車隆隆,歲月悠悠。從農業灌溉到旅游文化,蘭州黃河水車整整走過了450年時間。
當年,段續因憐惜家鄉農人守著大河,卻屢遭干旱之苦,于是憚盡心智,研制出適合在黃河段提灌的水車。這種水車,利用河水的流動,推動帶有水斗的輪子,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水激輪轉,日夜不息,絕勝人力。歷經幾百年的完善,蘭州黃河水車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她雄渾粗獷,悠悠旋轉,日復一日倒挽河水灌溉萬畝良田。至1952年,252輪水車林立黃河兩岸,流水歡歌不絕于耳,蔚為壯觀,當時的蘭州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水車之都”。但此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車漸被現代水利工具取代,數量越來越少,并慢慢從黃河岸邊消失了。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蘭州市開始重視對黃河大水車的保護,不但在黃河邊上復原了十幾輪大水車,并且挖掘整理出一整套傳統水車制作工藝。原來僅存于世的幾輪蘭州水車,也升格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游人畫水車、照水車;能工巧匠紛紛制作微型水車,作為旅游紀念品,頗受游客喜愛。銷路一開,產業開發變成可能,一些獨具慧眼的企業專門開發生產蘭州黃河水車。在企業的參與下,水車種類愈來愈多,其用途也從旅游紀念品延伸到賓館酒店的裝飾品,甚至成為家用加濕器。而綜合性旅游景點———水車博覽園的落成,則是聰明的蘭州人以黃河水車為切入點,全力打造蘭州旅游新形象,借機再造“水車之都”的有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