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0-50年代自動電報機 |
 |
抗日戰爭時期蘭州無線報房 |
對“電報”業務的隨機采訪,眾多年輕受訪者的回答是令人驚訝的:“現在還有這玩意兒!”
顯然,對于8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來說,他們心目中的通訊方式離不開電話、短信、 Em ail……那么,曾風起云涌,作為郵電部門支柱業務的電報,為什么現在離我們越來越遠?這是因為人們的淡漠還是因為它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從而最終會走進博物館,成為一段塵封的歷史?
1、電報成為記憶?
9月2日,走進蘭州電信廣場西口營業大廳,撲面而來的是人們專注于各款新式手機的柜臺前,記憶中的“郵局”概念,反映在眼簾中的僅僅是冷冷清清的幾塊牌子。
在長長的服務臺前,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寫有“電報”字樣的受理臺,而在那個字樣的后面,卻已綴上了“傳真”。在隨后的二十多分鐘內,記者注意到這里幾乎沒有人辦理電報業務,這種情形和旁邊固定電話以及網絡受理臺上的熱鬧景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采訪中,一中年人這樣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只有遇到急事、大事時,才會選擇使用電報。現在通訊這么發達,誰還用電報呀?!”隨后他又說,生長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或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可能用過電報,但現在的年輕人哪有可能用它。“不過電報也曾給我們帶來過便捷,說起來還有些懷念。”
上世紀80年代,作為郵電部門最老的業務之一,電報業務曾經熱火朝天。有人回憶,深更半夜,送電報的摩托聲能把睡夢中的人驚醒。可是,如今大部分鄉鎮都取消了電報業務。曾經風起云涌的電報業務,會不會終將走進博物館,成為一段塵封的歷史?
“某某某,電報!”這個聲音常常勾起上了年紀的人的回憶。過去,當人們接到電報的一剎那,因為想知道是喜是憂,心情總會緊張。直到今天,許多曾經在電信局工作過的老員工,生長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走過七八十年代的中老年人說起電報都會流露出一種懷念之情。
王大媽,曾在 1960年發出了生平第一次電報,那是發給遠在安西農場勞動的“右派”哥哥的。“快要過冬了,嫂子要去送衣物,所以發了電報。”
可是誰也不會料到,那份電報卻是她和哥哥的最后一次聯系,因此,電報在她心里的滋味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到了新世紀的今天,當記者采訪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時,他們的反應卻是令人驚訝的:“沒有用過……”;“現在一般都用手機、電話,要么就用Email,誰還用那玩意兒!”
2、電報清朝傳入蘭州
對于電報的現狀,或許它的發明者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但是在用信鴿、烽火等傳送信息的時代,電報的誕生無疑翻開了通信歷史的新篇章。
1844年5月24日,美國華盛頓,隨著電報機一連串信號的發出,遠在64千米之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了這份電報——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份電報,而其發明人莫爾斯更是由此揭開了人類通信史上嶄新的一頁。
“電報傳入蘭州是在1890年,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采訪中,甘肅省電信公司企業文化部主任范書祥告訴我們。
1888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陜甘總督楊昌浚奏準清廷興建保定至肅州直徑4毫米電報線一條。經過購辦材料后于 1890年開工。“當年蘭州旱災嚴重,蘭州群眾便傳言是由于栽電報桿引起的,都要求拔除電桿。后經蘭山書院院長張國常的耐心解釋,大家才安定下來,栽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當年12月1日,全線竣工,蘭州電報總局成立,蘭州至西安、固原、肅州(今酒泉)莫爾斯人工電報開通。
“1939年,在實線上加裝了轉電線圈開出幻線電報電路; 1951年首次開通載波電報電路; 1988年電路全部實現載波化。期間,蘭州電報業務經過了電傳打字機、電動收發報快機、‘55型''電傳打字機以及中文自動譯碼和傳真機,逐漸實現了轉報自動化。”
3、14萬份和117份
輝煌于十九、二十世紀的電報,在電話、傳呼以及手機等先進通訊工具的先后出現下,逐漸結束了自己的“蜜月期”,人們對它的態度似乎也開始冷漠起來。
“那時的電報業務內容,可以說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除了普通市民,黨政軍以及銀行等部門單位都是電報業務的主要客戶。”黃淑敏說。
黃淑敏是蘭州電信分公司廣場西口營業廳的報務員,記者見到她的時候(8月30日),是她退休前的最后一班。這位有著27年工齡(其中22年是報務員)的老報務員,經過了從無線電報到電傳電報、人工譯碼到自動譯碼等電報發展的各個階段,其工作經歷可以說是蘭州電報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令她感嘆的是,曾經排長隊發電報的情景,現在已呈現出大幅萎縮的態勢。“有一個數據可以說明:以前我們的工作量非常大,僅報務人員就要 220多人,而現在我們只有三四個人。在上個月,這里的來去報僅僅只有 117份。”
在對該公司維護安裝部副經理祁國軍(原電信投遞隊隊長)的采訪中,他進一步地印證了黃淑敏的記憶:“我們這里是中心局,城關區所有的去報都是這里完成的。在蘭州百年電信的發展過程中,電報業務曾是電信部門的拳頭產品。曾在 1989年,電報業務發展到了一個巔峰,那時的月電報業務量已經達到十四萬份。隨后,程控電話、手機以及網絡先后出現,使電報業務逐年呈現下降和大幅萎縮的局面。”
記者了解到,新型先進的通訊工具的興起,電報業務已經處于被“擠占”的現狀:火車站、郵電大樓以及中央廣場等電信營業廳,電報業務已經不見其蹤跡,取而代之的則是固話、小靈通、網絡服務、電話卡等業務。
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雖沒有專門柜臺和營業員,電報業務還存在,市民要使用該業務時到服務臺詢問便可,因為現在已極少遇到要發電報的顧客,通常情況下一個月都難得見到一單,且多為賀電、唁電,沒必要再設專人服務。
4、電信業發展的必然
“蘭州現在的電報業務,除了西口營業廳外,其他縣區都根據中國電信集團的要求,已經不再受理普通公眾電報業務。”祁國軍告訴記者。
據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蘭州電報業務曾經紅紅火火,最多時每日有幾十萬份。 2001年,電信部門決定把電報業務簡化為5類,調整后的種類分為天氣、水情、公益、普通和公電。氣象、政府、部隊等部門原來較多使用了電報作為主要的傳送信息的手段,考慮到系統的延續性以及信息的安全性,同時電報傳送的信息可以作為文件的證據,在這些領域電報還需保留。
而近幾年來,雖然電報部門開發的鮮花禮儀電報等新服務深受市民歡迎,但受諸多更具時效的通信手段的沖擊,城市居民總體電報業務量直線下降,近年來業務量基本滑落低谷,連曾興旺一時的鮮花禮儀電報也已取消。
“電報業務的現狀是電信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祁國軍說,“因為隨著光纖技術以及其他先進通訊技術的發展,電報業務‘說不清''的缺陷已被彌補。此外,隨著電話、傳真、網絡等先進技術的普及,電報業務所具有的功能已經被完全替代。所以說電報業務的被淘汰,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也是電信發展的一個過程和具體體現。”
相關鏈接
電報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