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勢后發從頭越
———隴西縣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啟示
發生于隴西的深層律動,肇始于省委書記、省長陸浩的一次調研。
去年6月,陸浩省長就全省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課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等問題,專程到隴西縣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寫了題為“培育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署名文章,要求全省其他縣市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面對殷殷囑托,隴西在思考和挖掘自己的發展潛力。縣委書記席必澤說,圍繞構建現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標定位,隴西的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創新發展模式、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
正是這樣的責任感,隴西進一步明確了“產業富民、工業強縣、商貿興隴”三大戰略,著力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上半年,完成GDP近6億元,同比增長10.8%,財政收入5218萬元,同比增長5.8%。
啟示之一:立足縣情,優化結構抓工業,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隴西縣地處定西中部,全縣人口49.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87%。自然條件差,資源貧乏,是國家扶貧重點開發縣。
一個資源稀缺、干旱少雨的窮縣,如何在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上創新思路牽
立足縣情,隴西縣委、縣政府決定:夯實工業,強筋健骨。
“無工不富,無工不強”,是眾多發達地區的制勝法寶。在“十一五”開局之年,工業如何謀篇布局?
今年,圍繞建立“五十百戶”企業的目標,隴西著力培育冶金機械、食品包裝、生物醫藥、化工建材四大工業體系,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工業強縣先從做大做強骨干企業破題,對有突出主業、核心技術、知名品牌、成長性好的田宇生物、凱華化工、清吉淀粉、恒利塑料等企業投入1138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樹立“區域經濟一盤棋”的思想,打破條塊分割,多方支持配合省、市駐隴企業技改擴能,使其提質增效。蘭州鋁業股份公司西北鋁加工廠分公司爭取新上20萬噸鋁箔板帶加工項目,中鋁公司領導幾次到隴西實地考察,隴西縣積極配合,目前正在制定建設方案。西北有色冶金機械廠破產后,重新組建的華騰石油機械公司,新增生產能力1.5萬噸,今年將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
轉機建制活企業。按照“進而有為、退而有序,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該縣對縣屬國有、集體企業進行以“三置換一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改造盤活。目前,全縣列入改制的55戶企業,已有50戶改造到位,出讓企業總資產1.78億元,引進利用縣外資金6521萬元。改制以后的企業生產效益明顯好轉,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年均增幅達32%,已有8戶企業年納稅額超過百萬元。工業在縣級財政中的貢獻率達到53.7%。
與此同時,隴西縣還注重投資環境的改善,把經濟建設項目化,把項目爭取目標化,把目標任務責任化,使項目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全縣共簽約項目66個,引進資金12.5億元,有效地解決了資金“瓶頸”問題。
目前,隴西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峰經濟技術開發區、首陽城和縣城為重點,優勢互補、相互聯動發展工業的新格局。
啟示之二:立足特色農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破解農民增收緩慢難題在隴西,以農產品龍頭企業為主體,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已成為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
馬鈴薯、中藥材、草畜、蔬菜是隴西的四大特色優勢產業。為優化經濟結構,該縣從規模化種植入手,發展全縣馬鈴薯、中藥材、菌菜種植面積達到81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73.5%,畜禽飼養量達146萬頭(只)。四大支柱產業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1140元,占年人均純收入的64.6%。
圍繞四大產業,興建了4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隴西還積極引導這些企業與農戶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機制,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基本形成,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經營。
今年,隴西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勞務輸出工作示范縣”,勞務產業已成隴西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渠道。
年前,隴西縣召開首屆勞務推介洽談會,向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用工單位有組織輸送5200名勞務工,特別還向俄羅斯組織輸出57名勞務工,向加拿大輸出40名電焊工。6月份,縣上又召開季節性赴新疆拾花勞務推介會,邀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個師、12個團場的負責人與各鄉鎮簽訂拾花工合同,輸出2.52萬人。目前,勞務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4%。
為了提高農民工技能,縣里決定采取集中培訓、流動培訓、聯合培訓等多種方式,推動勞務輸轉由勞力型、分散型向技能型、組織型轉變。
啟示之三: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加快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民間資金向民營資本的轉變
2000年12月,隴西縣首次公開拍賣城區商業用地806平方米,政府獲得收益100多萬元,開了定西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的先河。
這一大膽的拍賣,拍出了隴西人創新的思路:經營城鎮資產。
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用市場化運作手段,推進資源的市場化配置。
同時,隴西縣還把強化城鎮土地管理作為實施城鎮化戰略的突破口,大力推進城鎮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堅持統一征用、統一規劃、統一儲備、統一出讓、統一管理的“五統一”原則,建立政府主導型的土地收購儲備制度,做到了一個口子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實現了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高度壟斷和城鎮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保證了國家政府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近年來,通過拍賣、招標和掛牌出讓等辦法,累計有償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78宗、56萬平方米,收取土地有償使用費7630萬元。
這一做法,使面對市場的隴西縣達到了雙贏:實現了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化。又用土地資本反哺城鎮公用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城鎮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
這一舉措,隴西縣啟動民間資本3億多元,先后完成了13條、20多公里城區道路和鼓樓廣場、文化廣場、火車站廣場的改造建設以及城區各主要街道的綠化、亮化工程,城區綠化率達到20%,建成各類住宅104萬平方米,從而大大改觀了城鎮面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激昂的詞句,抒發了70多年前革命前輩的豪邁氣概,也成為隴西近50萬人民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新跨越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