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天水市麥積區花牛鎮廿鋪村村民武正權站在自家的果園里,看著幫他修剪果樹的技術人員,高興地合不攏嘴。他對記者說:“現在鄉鎮干部服務意識強了,真正能撲下身子給咱農民辦實事了。”
給武正權服務的科技人員,來自花牛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這是麥積區實施鄉鎮機構改革產生的一個新機構。2005年8月份以來,麥積區圍繞“打造服務型鄉鎮政府,培養技能服務型鄉鎮干部”的目標,在全區17個鄉鎮進行機構重設、崗位重定、人員重組、職能重分,尋求新形勢下鄉鎮職能的新定位,給鄉鎮工作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政府:重組機構科學設崗,邁向了服務型
重設機構成為麥積區鄉鎮改革的突破口。長期以來,鄉鎮的辦事機構多是按管理職能來設置的,號稱“七站八所”,包括林業站、農經站、獸醫站、計生站、工商所、財稅所、派出所等十多個站所,基本上是上面有什么,鄉鎮就有什么。衙門小官多,必然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麥積區打破原有的機構設置模式,開始精簡龐大、臃腫的鄉鎮機構,把管理職能轉變到為農服務的職能上來。區上按綜合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主導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分類,在鄉鎮主要設置了“一辦兩所三中心”。行政方面設立了黨政綜合辦公室,主要承擔鄉鎮日常行政事務;事業方面設立財政農經管理服務所、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所以及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社會事業服務中心、村鎮建設服務中心,主要承擔專業技術服務。
該做“減法”的做“減法”,該做“加法”的做“加法”。麥積區一些鄉鎮結合各自產業發展現狀,分別增設了各具特色的產業服務中心。花牛鎮、社棠鎮、元龍鎮先后設立了蘋果產業辦、葡萄產業辦和花椒產業服務中心。經過有效整合和精簡,全區鄉鎮內設機構由調整前的187個減少到106個,減幅達43%。
在實行專業化的工作模式時,麥積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區上設立村級“為民服務站”,規定鄉鎮相關機構專業人員每周不少于3天到村“為民服務站”工作,其他時間深入生產一線了解掌握情況、解決問題,鄉鎮工作實現了重心下移。同時,鎮上完善干部管理機制,推動了任務目標和工作效能管理、考核的量化、細化、責任化,使鄉鎮干部人人身上有壓力,個個肩上有擔子,一些人曾經有的等待觀望、無所適從等思想沒“市場”了。
干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了壓力和動力
花牛鎮干部馬玉泰,以前在鎮計生站上班。他告訴記者:“咱在農校學的是林果業,原來專業不對口,領導讓我干啥我干啥,什么都管,但什么都使不上勁。”
像小馬這樣的鄉鎮干部,以前不論學啥專業,有啥特長,開展工作一律包片駐村。但農村工作千頭萬緒,老百姓要解決的問題接二連三,他們囿于專業限制,每天都忙于被動應付,成了“萬金油”。
不光是鄉鎮干部,過去在麥積區,鄉鎮領導職數多,一項工作往往多名領導分管,職責不清,內耗嚴重。
針對鄉鎮工作人浮于事的現象,麥積區首先拿“領導”開刀,在鄉鎮領導體制上大膽改革。現在,區上實行鄉鎮領導交叉任職,二、三類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一肩挑。目前,全區鄉鎮領導職數比以前減少46名。
在此基礎上,麥積區推行競爭上崗、雙向選擇,鄉鎮干部重新編組。他們通過競選、競聘,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把一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選拔到重要崗位上來,初步實現了干部向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轉變。
現在,懂林果專業的馬玉泰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因為他競聘上崗到了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這個崗位能發揮自個特長了,就要主動做好該做的事。”
有了用武之地的小馬,如今只要一有空,就跑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農民施肥、修枝。他還利用以前經營農藥時的知識,指導農民按時打藥。
辛勤的勞動、貼心的服務,讓馬玉泰成了花牛鎮果農眼中的“紅人”。到了秋季,看著枝頭碩果累累,老百姓情不自禁夸贊說:“小馬就是能說到點子上。”
像馬玉泰一樣,麥積區鄉鎮有928名干部職工通過競爭上崗、雙向選擇轉換了角色,在為“三農”服務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激發出了努力干好工作的動力。
看到“萬金油”式的干部派不上用場了,精通業務的技能服務型干部吃香了,鄉鎮干部有了新的壓力,也產生了新的動力。對此,麥積區積極整合區內黨校、農廣校、農函大等教育培訓資源,分層次、大規模地對鄉鎮干部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農村政策法規、市場經濟知識的培訓,全區已累計培訓鄉鎮干部3000多人次。
農民:辦事有人服務上門,增收有人引路花牛鎮趙崖村村民趙小軍,難忘4年前領結婚證時,往鎮上跑了3趟。
他回憶說:“咱農民,對好多都曉不得,問工作人員要辦啥手續,人家愛理不理的,不光這,走上幾里地到鄉政府,還經常是這個辦事人員在,那個辦事人員又不在,一樁喜事弄得人心煩。”
4月20日,當小趙陪弟弟到鎮上領結婚證,他感到“不一樣了”。以前鎮干部生硬的態度不見了,“工作人員將需要辦的手續證件一一給我們說來,擔心我們記不住,還主動寫在紙條上。”這一細節讓小趙覺得“非常親切”。
鄉鎮職能的轉變,使各項工作都向人性化方面轉變。過去總是農民上門找干部,現在倒過來了。各鄉鎮對一些涉及群眾利益的具體事務,如開具外出務工證明,發放生育指標、糧食直補資金、退耕還林補助金等,都由鄉鎮干部直接到農戶家中辦理。
在花牛鎮,鎮上還建立了服務聯系卡、服務監督卡,鎮政府院內的政務公開欄上,干部們的姓名、職務、照片、聯絡電話一一張榜公示。如今農民到鄉鎮辦事,一眼就能看出歸誰管,該找誰,而且到哪個辦也不會遇到“空城計”。
穿行在花牛鎮廿鋪村南山萬畝蘋果基地,滿眼的濃翠、沁人的清香。眼前景象令人難以置信,這成方連片的4000多畝果樹竟是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長”出來的。
談起這,鎮黨委書記高自強不無感慨。花牛蘋果名揚四海,但前些年,由于資金技術、果品質量等問題,加上廿鋪村土地塊小分散,群眾都不愛種蘋果。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鎮黨委、政府前幾年沒少操心,年年定任務下指標,但收效甚微。
2005年秋季,鎮產業辦成立了。他們從抓引導服務入手,用“反租倒包”形式,將土地“花零為整”,解決了果樹規模種植的難題。并調運新品種,舉辦培訓班,專門請本地的果業大戶為群眾“傳經”,還帶著村干部和群眾到甘泉鎮包家溝村、本鎮的花牛村參觀學習。去年,鎮上的村鎮建設服務中心還把廿鋪村一條狹窄土路拓寬了,鋪上了砂石。
有了政府的引導和支持,18戶果農甩開膀子干起來了,村里的蘋果園由2005年的5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676畝。在廿鋪村的帶動下,鄰近的田堯村、九峪村等7個村子,也告別了沒有蘋果的歷史,大面積地種起了果樹。
從下“種植令”到念“服務經”,麥積區找到了新形勢下服務農民、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如今,麥積區鄉鎮呈現出“三多三少”的新氣象———進村入戶的多了,蹲機關的少了;講方法、講策略、耐心說服引導的多了,對群眾搞行政命令的少了;解決基層問題的多了,被動應付的少了。鄉鎮職能的初步轉變,使鄉鎮干部工作的主動性進一步增強,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以果業為例,不靠行政命令,僅靠政府引導扶持,一年多時間,全區新建果園3.12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