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城建 輝煌30年
天水日報特約記者 汪成保

過去那些低矮的平房,窄小的巷道,破舊的街景只能從老照片中尋找記憶。現如今的麥積,路寬了,樓高了,景美了。美麗安靜的小區各具特色,寬敞平坦的城市通道四通八達,人潮涌動的商業步行街店面琳瑯滿目,使遠歸故人無不油然而生一種“千里尋故地,舊貌換新顏”的驚訝和喜悅。
30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及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麥積區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實現了跨躍式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麥積區緊緊圍繞把天水建設成隴東南大城市和隴上最佳宜居環境城市的戰略目標,全力實施“商貿興埠”戰略,進一步盤活城市存量資產,優化投資服務環境,創新經營城市理念,全力承接天水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重心東移的機遇,渭北老城區抓完善,橋南新城區抓拓展,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投資拉動效應明顯增強,城市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城市品位明顯提升,“一水中流,五大組團”特色顯明的城市新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城市基礎設施趨于完善。麥積區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解決民生的重要舉措來抓,全力實施了以城市道路、給排水及巷道建設為主的利民便民工程。拓建、改建和新建了隴昌路、渭濱北路、區府路、羲皇大道、商埠路商業步行街和廿鋪工業園區道路等城區主干道27條,總長度48.23公里,道路面積280萬平方米,基本形成了4縱6橫的城市道路框架;整治了伯陽路、甘泉路、琥珀路等城區小巷道累計120條,花牛鎮花牛村、曹埂村,馬跑泉鎮什字坪、團莊,社棠鎮下曲村等城郊村小巷道全部硬化,出行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更新改造路燈4325盞,架設高桿燈5盞,安裝激光射燈9盞,建成全長600米的埠北路、渭埠便橋“燈光隧道”工程,使亮燈率達了95%以上。實施橋南、道南集中供熱,城區集中供熱率達90%以上。建成水沖式公廁15座,垃圾中轉站5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二是城市綠化工作成績顯著。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該區就緊緊圍繞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目標,以見縫插綠、拆墻透綠、垂直掛綠為原則,實施了道路綠化、庭院綠化、綠景工程及花壇建設,共栽植各類綠化樹種80多萬株,城市綠地覆蓋總面積達212.8萬平方米,2004年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今年以來,圍繞“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目標,以公共綠化、庭院綠化和綠景工程為重點,重點實施了“6路”、“23處花壇”、“三個出處口”、“三線”、“22家庭院綠化單位”、“1500米綠景工程”,共栽植各類綠化樹種14個品種8.9萬株,新增城市綠化面積9.26萬平方米,人均凈增公共綠地0.61平方米。
三是城市經營初顯成效。按照“以道路促開發、以道路促發展”的原則,成功拍賣了紅旗旅社、輕工局和東環道三片區35.05畝土地的使用權,籌措建設資金4752萬元。吸引了總投資4.37億元開發建設項目落戶麥積城區,建成了金都商城、渭濱新城、景園大廈、東方賓館。圍繞重大項目的實施,全力搞好征地拆遷工作,累計完成征地4900多畝,拆遷面積29.3萬平方米。充分利用市上關于拓建、整治道路兩側土地出讓金返還麥積這一優惠政策,按照“以拆養拆、聯拆聯建、開發建設、讓利于民”的思路,全力實施了區府路、埠南路、林水東路城區主干道街景整治工程,埠南路沿線20多家單位返建面積9萬平方米。
四是建筑與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經過不斷發展,麥積區建筑業與房地產業形成了國有、集體、合資合作、聯營、私營等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發展格局,全區共有建筑企業7家,年產值8千萬元;房地產開發企業14家,年開發量6萬平方米,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已成為該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為順應經濟發展和居民居住消費的需求,近10年累計開發面積160多萬平方米,建成新建巷小區、鐵路新村、天樂園、渭水家園等一批檔次高,規模大的居住小區,城區人均住宅面積達16.2平方米,居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五是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堅持以規劃為龍頭,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全面提高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麥積、新陽、伯陽、中灘、元龍五鄉鎮實現了撤鄉建鎮,甘泉進入了建設部試點鎮行列,馬跑泉、花牛、東岔四鎮被列入省級試點鎮。在17個鄉鎮改造道路50公里,鋪設自來水24公里,架設路燈163盞,建成農貿市場15處11.4萬平方米;改擴建學校、衛生院、司法所等社會服務性建設項目236項,建筑面積達5.6萬平方米。甘泉、中灘、花牛、元龍等鄉鎮一批鄉鎮企業型、商貿流通型的小城鎮已初具規模,曹石、趙崖、花牛等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造型多樣、經濟實惠的小康示范村已初步建成。
面對擴大內需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麥積區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為和諧麥積打造騰飛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