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麥積區上半年鄉鎮特色亮點工作展示之四
——渭南鎮

今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春季嚴重干旱的不利形勢下,麥積區緊緊圍繞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規劃和提前一年實現本屆區委、政府任期目標的兩個“提前一年”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要求,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搶抓國家擴大內需機遇,繼續深入實施“工業強區、產業富民、商貿興埠、旅游拉動、城市帶動”五大戰略,克難攻堅,務實苦干,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步和發展,一些方面創出了特色和亮點。特別是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扎實開展的以“提振發展信心,提升投資增長,提高工業效益,提促產業升級”為主要內容的“四提”保增長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元至6月,全區預計實現生產總值35.3億元,同比增長10.8%;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2.26億元,增長0.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49億元,增長39.1%,基本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超過半”的總體要求。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市委五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認真總結上半年各項工作,全面部署下半年任務,7月11日至13日,麥積區隆重召開區委六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區工作會議。本次會議采取現場觀摩檢查與集中召開大會相結合的方式,11日至13日上午現場觀摩檢查,13日下午集中召開會議。

11日至13日上午,頂著炎炎烈日和高溫酷暑,中共天水市委常委、秘書長、麥積區委書記蔣曉強與麥積區四大組織在家領導帶領全區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和區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對各鄉鎮農業產業開發、災后重建、重點項目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特色亮點工作進行了現場觀摩檢查。這是自2003年以來該區連續第七年以現場觀摩檢查與集中開會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全區工作會議。通過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現場匯報、區上有關領導現場點評,達到了展示亮點、借鑒學習、尋找差距、交流提高的目的。
今天推出:麥積區2009年上半年鄉鎮特色亮點工作展示之四——渭南鎮。

1、渭南鎮政府機關建設:去年“5•12”地震使渭南鎮政府原辦公用房墻體出現大面積裂縫,2間房屋倒塌、19間房屋的承重墻體嚴重受損,影響了機關正常辦公。為此,鎮黨委、鎮政府啟動實施了綜合辦公樓災后重建工程。該工程于2008年12月開工,今年7月初全面竣工,建成4層磚混結構、總投資200多萬元、建筑總面積2218平方米的辦公用房,10月份將購置辦公設施并入住辦公。

2、渭南鎮王旗山道路通暢工程:渭南鎮王旗山片區涉及王旗、雷下等8村863戶4078人。多年來,落后的交通條件嚴重制約著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此,鎮上及片區各村經過積極爭取,創造條件,立項并實施了王旗山通暢工程。該工程起點為卦臺山,終點為王旗村,全長7.3公里,路基8—10米,路寬3.5—4.5米,總投資280多萬元。今年4月啟動建設,群眾投工4000多個,6月份全面竣工,現已交付使用。

3、渭南鎮卦臺山全膜玉米示范點:卦臺山農業生態合作社2007年10月成立后,共流轉土地1092.4畝,投入資金100多萬元,栽植首紅系列蘋果6.2萬株。面對去冬今春的嚴重干旱,區農技中心將卦臺山農業生態合作社列入旱作農業項目實施范圍,補貼地膜6噸,選派技術人員培訓指導,完成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000畝,其中集中連片600畝。

4、渭南鎮王旗山萬畝蘋果建園:該基地以王旗至卦臺山公路兩旁區域為中心,輻射王旗、王李、雷下、雷尹等9村、2117戶、9587人,區域內耕地面積16281畝。計劃在三年內建成萬畝蘋果生產基地。目前已栽植6900畝,其中2008年完成3000畝,2009年完成2100畝。



5、渭南鎮蘇山村災后重建:蘇山村有72戶381人,耕地578畝,2008年人均純收入1930元。蘇山村房屋多為土坯房,去年“5•12”地震造成全村80%的農戶房屋受損,10戶房屋倒塌,29戶變成危房。該村地處滑坡帶,地震造成山體塌陷,村民無法居住。規劃部門在距舊址1.5公里的東坡里選址,進行災后重建,規劃建設新農宅72戶,按每戶65平方米的標準設計,總占地面積10畝。同時,硬化新村巷道,修砌水渠,配套安裝路燈等公共設施。工程由中國紅十字會援建、香港明愛幫建,目前24戶房屋主體已完工,其余正在建設中,10月底全部入住。

6、渭南鎮千畝梯田建設:馬王、青寧、張元三村總人口3211人,耕地面積3810畝,全年共規劃梯田面積1500畝。在梯田建設中,堅持“小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整體推進、綜合治理、深度開發”的原則,全力加快梯田建設進度,目前上鏟車等大型機械2臺,累計投工400多個,已完成梯田建設170畝,預計9月將全面完成任務,將有效改善該區域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7、渭南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008年度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在渭南鎮隴海鐵路以南區域實施。目前,完成項目區6600畝建設任務,改良土壤5500畝;新建和維修排灌站各1座,架設輸變電線路0.4公里,襯砌渠道35公里,建成5—6米寬的機耕路26公里,栽植柳樹、香花槐等1萬余株;培訓農民2000人次,完成冬油菜新品種栽培、大蒜膜蓋技術示范推廣1970畝,累計共完成投資598萬元。該項目將改善灌溉面積5600畝,新增灌溉面積1000畝,種植業總產值增加29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