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
在偏遠的貧困村莊,擁有一本普通的字典,是孩子們最大的奢望。

1月16日是個星期天。這一天,對于相識于《天水在線》這個網絡平臺的網友來說,是一個特殊而又非常有意義的日子。他們要到距離麥積城區70多公里的三岔鄉一個名叫佘家門的村莊,面對面開展“送字典送溫暖送春聯”活動。
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當這個響亮的倡議在《天水在線》網絡上提出后,就立即得到了廣大網友的響應。秦州、麥積二區工作在不同行業、不同崗位上的網友積極捐贈、捐款,奉獻愛心。他們知道,山里的孩子們因為家庭貧困,手頭上基本沒有輔導“工具書”,也沒有各種學習“輔導班”可上,更不可能擁有“百科全書”——電腦,只渴望擁有一本《新華字典》。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字典是小學生認字識字的最基本工具書。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小學生應該人手一冊,以便遇到生字和生詞的時候能夠隨時查閱。所以,在孩子們心中,字典就是隨時陪伴他們的“啞巴老師”。然而,在偏遠的貧困村莊,有很多孩子,擁有一本普通的字典卻成了他們最大的奢望。

中午約11時,天水在線的40名網友帶著100多本新華字典、兩個籃球、兩副乒乓球拍、兩副羽毛球拍和米、面、油等慰問品,來到了麥積區三岔鄉佘家門村。佘家門村小學的師生們冒著嚴寒、頂著風雪站在村頭迎接大家。網友們的眼眶濕潤了,上前呼喊:“別讓孩子們凍著。”
佘家門村屬小隴山林緣區,這里山大溝深,信息閉塞,土地貧瘠,經濟落后,全村共110戶500余人,貧困人口占到40%多。村里沒有任何支柱產業,唯一的經濟收入就是花椒,但數量少,品種老化,收入微薄,屬于典型的靠天吃飯模式。但生活在這大山深處的人們,“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村最好的房舍就是學校,全村最平坦的地方就是學校操場。村中小學現有一至四年級,30多名學生,3位代課老師。該校三年級一班的張倩同學說:“我自己沒有也沒用過字典,有不會的字就問老師。”六年級一班的杜娟同學說:“爸爸、媽媽都是農民,家里窮,沒有多余的錢買東西。”

(右為王秀蘭老師)
該校王秀蘭老師說:“我在這所小學工作已32年了,據我平時掌握的情況來看,這里的孩子幾乎沒用過字典。”王秀蘭1979年參加工作,扎根深山一輩子,一直默默無聞奉獻在教學一線。她的丈夫在西藏阿里地區當兵,她一個人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孩子,還要教學,從沒有走出過大山。聽了她的故事,網友們對這位軍嫂肅然起敬。

一進學校,4位從天水市去的書法家就開始為村民揮毫潑墨,撰寫春聯。聞訊趕來的村民們來了一撥又一撥,不亦樂乎。一位領到春聯的村民開心地說:“馬上過年了,這幾天村民殺豬的殺豬,置辦年貨的辦年貨,都忙著準備過年呢!沒想到今天竟有書法家來村里上門寫春聯,真有些不敢相信!”書法家還專門到特困戶家里寫春聯,炕頭上、飯桌上,甚至背簍上,都成了書法家的寫字臺。

隨后,在學校院子里舉行了簡樸的捐贈儀式,網友為孩子們捐贈了字典,給學校捐贈了體育用品,《天水在線》還為村小學捐款1000元。剛剛放寒假回到家鄉的中國音樂學院大三學生徐琳,也隨網友們來到了佘家門村,她為孩子們演唱了自己在中央電視臺參賽的歌曲,并和孩子們互動,一起唱歌聯歡,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學好知識掌握本領,長大后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作貢獻。她和孩子們一起唱起了《國歌》,響亮的歌聲在大山深處久久回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