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葉總關情
——記北車集團幫扶干部、麥積區掛職副區長張雨辰

“沒想到,你會上門來看望我們,這么遠的路程,辛苦你了。”麥積區麥積鎮賈河村村民王旭東緊緊握住北車集團幫扶干部、掛職副區長張雨辰的手感激動地連聲說。做為掛職干部張雨辰始終關注著麥積區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問題,他經常帶領扶貧辦的同志深入到幫扶貧困村、困難戶家中進行慰問,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解決實際困難,這已是他第四次來到困難戶家中進行慰問了。
2010年3月,做為北車集團第五批幫扶麥積區的干部,張雨辰從千里之外的北京來到了麥積區任掛職副區長。在此之前,他在條件優越的首都工作,并擔任北京二七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團委書記。來到西北欠發達地區,條件反差太大,一時難以適應,但他毅然擔負起了北車幫扶麥積區的重任。在麥積區工作期間,他克服了地域、氣候和生活上的差異,經常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進村入戶了解社情民意,蹲點組織實施幫扶項目,想方設法幫助困難群眾發展生產,改善落后面貌,扶持發展增收產業,為麥積經濟社會和農村經濟發展幫辦了一大批實事。

在麥積區掛職開展幫扶工作中,張雨辰緊緊圍繞“解決貧困人口溫飽、扶持發展增收產業、促進貧困農民增收”這一幫扶工作思路,堅持“輸血”與“造血”結合、扶貧與開發并舉的開發式扶貧方針,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全力改善貧困村基礎條件,千方百計促進貧困農民增收。為了及早確定2010年幫扶項目,他先后深入到麥積區北山葡萄基地、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以及花牛鎮高集、師白等村,實地調查了解幫扶項目實施、效益發揮等情況。他說:“農民要脫貧致富,必須要有適合當地實際的主導產業,只有把產業做大做強了,農民穩定增收才有基礎”。
張雨辰在下鄉調研中了解到,麥積區貧困落后的原因不僅是農村基礎條件差,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也是其中之一。當他了解到花牛鎮高集村、師白村兩村還沒有村陣地的時候,他態度堅決地說:“農民要脫貧致富,必須要有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有辦公場所“。他從幫扶資金中投資10萬元在花牛鎮高集、師白兩村新建以文化培訓室、衛生室為主的村級陣地2處,讓貧困農民學習文化和先進實用技術有了場所,村民生了病也能夠就近及時得到救治,徹底解決了高集、師白兩村414戶約2000人的看病難和學技術難問題,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了豐富農民朋友學習科技文化知識,他號召北車集團的共青團員為麥積區捐助了2000余冊圖書,由農工部配發放到了全區的農家書屋,充實了農家書屋。花牛鎮高集村農民滿懷激情地說:“現在看病不愁了,學技術也不難了,我們過去盼望的事情,現在都成了事實,這都是張雨辰副區長帶給我們的最大實惠。”

麥積區是“花牛蘋果”的故鄉,以蘋果為主的果品產業,在全區農業生產中獨具規模和品牌優勢,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資源,這也是北車集團幫扶的重點。作為北車幫扶麥積區第五批掛職副區長的張雨辰,在前幾任干部幫扶的基礎上,他經過深入細致的考察調研后,2010年落實北車幫扶資金90萬元,扶持天水康紅葡萄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利用北車幫扶資金,流轉農戶土地2500畝,栽植水泥桿10萬根,購進拉絲5萬公斤,建成了高質量、高標準的葡萄生產基地2000畝,有效解決了項目區農戶葡萄栽培資金、技術缺乏、管理跟不上等問題,為發展壯大優勢葡萄產業創造了條件,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張雨辰能安心扎根到麥積區開展幫扶工作,也是家人大力支持的結果。張雨辰的父親去世早,家里還有年過八旬的老奶奶和60多歲的老母親,兒子今年6歲,妻子一個人在家上班,既要接送兒子,還要照顧兩位老人,就是換個煤氣罐也得妻子自己去換。2010年7月,張雨辰的妻子在上班途中,出車禍被汽車撞傷了腿,造成腿部骨裂,一條腿全打上了石膏,家里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艱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影響丈夫在西部安心工作,妻子一直沒有告訴遠在千里之外麥積區掛職的張雨辰。說起這點,張雨辰心里感覺很愧疚。“但看到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了,作為幫扶干部,我心里很高興,自己個人受點損失沒關系。”張雨辰如是說。

張雨辰在麥積區掛職開展幫扶工作期間,不僅幫扶農業產業化發展,還十分關心貧困弱勢群體的救助扶持工作,先后組織開展“扶貧濟困”、“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四次,走訪慰問麥積區貧困戶100戶,發放慰問金3萬元,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極大地調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在連續五批北車幫扶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至2010年,北車集團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物資)1150.81萬元,新建花牛北山葡萄基地5400畝,城郊南山花牛蘋果基地2200畝,建園整地2000多畝,間作套種經濟作物1500多畝;新建渭南鎮南山蘋果基地1800畝,康紅葡萄生產基地2000畝;建成提灌工程5處,村級陣地2處,配套新修農機路66公里;建成果品氣調庫21座;幫扶貧困戶800戶,地震受災戶20戶,救助貧困學生149名,為促進麥積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