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師】
胡杰義:大山溝里的別樣感動
——記麥積區五龍鄉優秀教師胡杰義

胡杰義,男,漢族,麥積區五龍鄉人,1965年12月出生,1984年5月參加工作,小學一級教師,五龍鄉“優秀教師”榮譽稱號獲得者,現任教于五龍鄉石洞溝教學點。
參加工作30年來,他拖著殘疾的右腿,憑借一己之力,默默無聞地承擔著不足10人的石洞溝教學點的全部工作。
·堅定信念 扎根農村
1983年中學畢業的胡杰義,本應與其他同伴一樣參加高考,圓自己的大學夢,但面對山區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現實和父老鄉親的強烈感召下,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學業,于1984年加入到了民辦教師的行列,從此一干便是三十載。
30年來,他堅持選擇留在偏僻山村,一個人堅守一個教學點,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堅守清貧,排解寂寞,平淡但不平凡。
·堅持不懈 恪盡職守
自從踏上三尺講壇,胡杰義便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重、責任大。
對于教育事業,他是打心底里熱愛。平時,他積極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認真研究教育法規和理論,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閱讀政治時事,記學習筆記,寫心得體會,在民辦教師的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業務水平。
他愛崗敬業,任勞任怨,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幾十年如一日從未缺過一節課。農村剛入學的孩子要學會寫字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他就不厭其煩地手把手地教。同時,他經常鼓勵一些不愛學習的孩子,積極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消除厭學情緒,學習成績明顯提升。
在教好文化知識的同時,胡杰義還特別注重孩子意志品質的教育,在日常教學中,他不斷陶冶孩子們的情操,教育孩子們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要懂得勤儉節約,愛惜糧食,遵守紀律,愛護公物,尊敬師長,尊老愛幼,長大后要做一名對人民、對社會都有用的人,激勵他們發奮讀書,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扶貧助困 情系學生
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給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單獨輔導,回到家中,他還得去地里照看自己的莊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可對自己孩子的學習,他卻沒有更多時間關心,面對家人的埋怨,他依然堅持著。有必要時他還要召開家長會,首先做到教師和家長溝通,平時多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和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結合實際情況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胡杰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是他經常做的事。他經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幫助貧困生,讓他們在學校能安心得讀書。
2012年,一名叫胡真魁的學生,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母親一人操持著家里的農活及家務,對孩子學習照顧不周,成績一步步下滑,逐漸產生了厭學情緒、輟學在家。胡杰義得知這一情況后,拖著殘疾的右腿艱難地走進胡真魁家中,耐心細致地做孩子和家長的工作。在真情感動下,胡真魁重新回到了學校大家庭。其實,在胡杰義的身邊,這樣事情已經經歷了許多。
·熱心公益 造福桑梓
1996年11月,在石洞溝學校建校期間,他利用節假日給舊校址看材料、削椽皮,一根、兩根……一百根,頂著烈日,顧不上吃飯休息,廢寢忘食,為的是孩子們能早日在安全牢固、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學習。校長不忍心了,勸他休息一會兒,胡杰義卻笑著說:“沒事,要早點干完,不然下學期開學,孩子就沒有教室上課。”一周內他削完了所有櫞皮,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他還拄著拐棍和大伙兒一道在3公里之外的大山溝里挑水,常人一個來回得用兩小時,胡杰義卻得艱辛地得行走四個多小時,看到他艱難的步伐,鄉親們都感動地流下了熱淚。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7年年初,石洞溝學校校舍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三棟磚木結構教室矗立在村子的西北角,成了全村最美的一道風景線。胡杰義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也是值得的。
·身殘志堅 大愛無疆
胡杰義幼時因身患小兒麻痹而留下后遺癥,致使右腿嚴重殘疾,行走十分不便。這給他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可身殘志不殘,他用一個健全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一絲不茍,嚴謹治學,帶出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2009年8月份的一天,他帶過的胡鵬同學把一份井崗山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到了胡杰義手中,當胡杰義看到通知書的瞬間,他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其實,在他工作的30年來,同樣的幸福與感動,年年都在真情重復上演。
其實,對于身體殘疾的人來說,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困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由于身體狀況日漸不佳,他拖著多病的身體與病魔長期斗爭,邊治療邊工作,依然不離三尺講臺。2012年2月的一天,困病情加重,他住進了醫院。住院期間,本應安心治療的他卻無時無刻牽掛著自己的學生,病情剛有好轉,他便強烈要求出院,醫生、家屬百般勸阻無果,他還是提前出了院,匆忙趕到學校。胡杰義說:娃娃還小,實在放心不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