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記者匯入回家的人潮,看見變化的中國——
春節(jié)返鄉(xiāng)記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02日 01 版)
編者的話:一個村子里有一個中國。這個春節(jié),常年奔波在外的本報記者回家與親人團聚,他們利用返鄉(xiāng)的契機,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寫下觀察與思考。
不帶偏見,只錄看見,看見的是一個熱氣騰騰的中國,一個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中國。故鄉(xiāng)雖不完美,但并不缺少美,還將越來越美。鄉(xiāng)土中國,沒有旁觀者,美麗中國,需要建言者、建設者。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奔一路、盼一路回到的那個家鄉(xiāng),有泥土芬芳,縈繞著我們最深的牽掛;有發(fā)展期盼,期待我們繼續(xù)擼起袖子加油干。
大坪村,變化大
本報記者 王錦濤
大坪村,甘肅天水麥積區(qū)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那里便是我的家鄉(xiāng)。雖然叫大坪,卻一點都不平。村里全是山地,吃水也成問題。小時候,早上4點多起床,推個手推車摸黑出門,在村里唯一的泉眼邊等水,去得晚,水就會被別人舀沒了。
13歲之前,我從未走出過村子。在村里上小學,幫著干農(nóng)活。那時候,對一個農(nóng)家男孩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掌握種莊稼的本領。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讓我很早就明白,在十年九旱的山區(qū),豐收和勤勞并非正相關。當千禧年的鐘聲敲響時,頓頓能吃白饅頭,是我心底最大的愿望。
那時,從村里到鎮(zhèn)上趕集,要走20多里山路。起初都是步行,來回一趟好幾個鐘頭。后來,農(nóng)用車開始載客,一車能拉數(shù)十人。由于坡度大、彎道急、塵土厚,出過幾次嚴重的車禍,我的表弟也在一次車禍中停止了心跳。
這條山路,也是我的求學路。村里只有小學,初中要去鎮(zhèn)子上。無論風霜雨雪,每個周六的晚上和周日的下午,都會看到三五成群的山里娃,背著書本和一周的干糧,走在或泥濘或積雪的山路上。
如今的大坪,早已不是當年的大坪。帶著記憶返鄉(xiāng),我看到了新的活力正在迸發(fā)。
村里不再窮。現(xiàn)在,村里基本上都已轉(zhuǎn)向種植經(jīng)濟作物。蘋果、花椒、外出務工支撐起了大坪村脫貧致富的脊背。今年從省城驅(qū)車回家,上山的路都已硬化,班車準點發(fā)車,彎道和崖邊均設置了護欄。
勤勞就有回報。“誰家的孩子掙了多少錢”“誰家的娃娃買了新車”,既是街坊的談資,也是父母的面子。村里的年輕一輩都說,在外工作,只要人勤快,就能掙上錢。
觀念的改變才是最大的改變。農(nóng)民一輩子兩件大事,造一座新房、給兒子娶媳婦。近幾年,村里人基本上都蓋起了新房,曾經(jīng)破敗的土房子,永遠地存留在了上世紀的照片里。娶媳婦,過去“干禮”張嘴就是十來萬。此外,表面上看,孩子是自由戀愛,實際上,到最后還是家長說了算。今年,一個族弟訂婚,雙方父母見面,不再談“錢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就行”。
一個村子里有一個中國。當我回到大坪村,切身感受這里的變化,就像在觸摸時代的變遷。全面小康的建成,必將讓農(nóng)村落后、農(nóng)民貧窮的固有觀念,成為泛黃的記憶。

新春走基層·感受除夕夜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28日 04 版)
秦腔吼出新年景
本報記者 王錦濤
還未進得村,就聞秦腔聲。
年三十晚上,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大坪村的秦腔自樂班已經(jīng)吼了起來。自樂班設在村民王建偉家,他把一間房子專門騰出來供大伙兒唱戲。夜色漸濃,記者掀開門簾,火爐燒得很旺,圍坐了數(shù)十人,都已沉醉在秦腔演繹的悲歡里。
“唱戲的樂器,都是自樂班成員自己湊錢買的。”村民王振川說, “在我們這兒,觀眾就是演員,演員也是觀眾。”秦腔又稱“亂彈”,是我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如今在陜西發(fā)揚光大。
大坪村山路蜿蜒,到鎮(zhèn)上有10公里。“現(xiàn)在硬化路直通村里。”村民王潤強說,早些年全是土路。“娃娃們上學也苦。都住在鎮(zhèn)上的老鄉(xiāng)家里,周六晚上走回來,周天下午背上酸菜和饃饃,再回去。”王建偉有些感慨,一個煤油爐子,一個面袋子,娃娃們自己做飯、刷鍋、洗衣服,“冬天,手上全是凍瘡。”
現(xiàn)在日子好了,很多人家里都有車。“鎮(zhèn)上的學校都有宿舍和食堂,吃飯既便宜又有營養(yǎng)。”村民王利君上六年級的孩子,吃住全在學校。王利君父親原來是村里秦腔劇團的“臺柱子”,他現(xiàn)在是自樂班的“金嗓子”。“打小就喜歡唱,大伙兒一起熱熱鬧鬧,才有年味。”
大坪村全是山地,吃水更難。剛回到村里的海軍軍官王瑞琪還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在村里唯一的泉眼邊等水。“早上4點多起床,推上小推車,摸黑出門。”現(xiàn)在水龍頭家家有,如果冬天也能正常供水,等水吃將徹底成為歷史。
村里的收入基本靠種植蘋果。路通了,水通了,蘋果也能出山了。“錢包自然鼓了。”王建偉樂呵呵地說。這兩年精準扶貧推廣開來,王建偉則開了家小賣部,交給妻子打點,自己天天下地種蘋果。“不能光靠政策幫扶,要想真致富,得自己勤快多動手。”王建偉指著一桌子年夜飯說,“你瞅瞅,雞鴨魚肉、新鮮蔬菜,啥都不缺。”
山下的鎮(zhèn)子上煙花璀璨,山上的村子里秦腔吼唱。“在我們天水,秦腔才是大戲,過年唱秦腔才過癮。”王建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