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麥積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有力保障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成效明顯。積極開展縣域經濟發展實地調研,制定完善了推進農業產業、工業企業、科技創新等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鼓勵扶持企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加快東柯河工業園建設進度,積極推進企業出城入園步伐,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和轉型升級發展,對2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冶煉企業和85戶小石灰、小磚瓦企業進行全面清理取締。以適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為主線,推動房地產去庫存,目前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達18.8萬平方米。多措并舉降成本,積極貫徹實施減稅降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政策措施,制定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實施方案》。精準加力補短板,健全補短板工作機制,加大生態環保、水利、交通、教育等薄弱環節投資力度。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制定了《關于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實施方案》,初步擬定幫扶項目15個、意向性投入幫扶資金1336萬元。目前已實施5個,幫扶資金880萬元。

——“放管服”改革持續加力。2014年以來,先后對全區各類行政審批事項進行10次動態清理,非行政許可事項全部取消,行政審批事項由2013年初的184項精簡到119項,精簡幅度達35.3%。積極開展中介服務組織清理規范工作,建立了中介服務事項清單。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完成取消或停征41項中央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積極落實“多證合一”工作,全面實施“陽光辦證”,積極推行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工作,全區市場主體總數和注冊資本金分別比改革實施前增長44.1%、417.5%,頒發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營業執照2265戶。深入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工作,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有序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不斷健全。全面推行項目投資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設,全區投資項目申報審批實現了網上受理、并聯推送、限時辦結、協調監管和信息共享,目前在線審批辦理項目31個。深入開展電子編制管理證試點工作。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組建成立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全面加快公務用車信息管理調度平臺建設及公務用車管理信息化標識化工作,探索組建區級社會化車輛租賃平臺,規范開展車輛租賃工作。

——國企國資改革深入推進。不斷創新國企改革模式,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目前全區共有區屬國有企業18家,其中14家正常開展經營業務,剩余4家未開展經營業務。不斷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組建成立了麥積區城鄉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制定了《公司章程》和《公司籌建方案》。編制完成了我區2017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并對區屬企業資產進行了全面清理,國有資產全部進入信息系統,全面實行信息化、統一化監管。
——財稅金融改革不斷深化。持續完善預算編制體系,在編制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基礎上,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納入政府預算編制體系。制定了《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資金銀行支付清算暫行辦法》等系列措施辦法,建立了覆蓋全區行政事業單位和結算銀行的財政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和國庫管理運作系統。制定了《麥積區鄉鎮財政所內部控制辦法(試行)》,對花牛、甘泉等4個鎮區級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督查檢查。持續深化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資源稅改革和地方稅體系改革工作,在現有資源基礎上聯合共建辦稅服務廳,實現聯合辦稅。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地方金融體系,成立了天水麥積融興村鎮銀行,積極引進浙商銀行入住我區,預計9月底開業運營,加快推進農村合作銀行向商業銀行改制;依法合規舉債融資,積極爭取金融扶貧信貸資金,加大對脫貧攻堅和相關基礎設施支持,申請農村人居工程、易地扶貧搬遷融資貸款33.51億元,已獲銀行授信31.88億元,已到賬8.73億元;啟動實施了國開行綜合授信15億元的產業扶貧專項貸款工程,有力推動了全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致富步伐。

——新型城鎮化和農業農村改革扎實落地。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擬定了試點工作方案,建立完善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十三五”以來共辦理落戶轉移遷入業務17501人/次。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暨土地流轉促特色產業發展工作,已完成379個村的農戶原二輪承包檔案資料清理工作,完成369村9.94萬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調查,實測二輪承包面積72.23萬畝,占全區國土二調耕地面積的80.36%。不斷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工作,全區累計流轉耕地16萬畝,流轉率達22.2%。已建成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三陽川萬畝鮮食葡萄出口基地等一批農業產業綜合示范點,在170個貧困村建立43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合作社在貧困村全覆蓋的目標。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業保險聯動機制,推動農業保險普及發展。積極引導龍頭企業、種植大戶通過林權抵押貸款發展林業產業,目前全區完成抵押林權貸款600萬元,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1.26億元。制定了《麥積區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目前已整合各類資金2.2億元,集中用于精準扶貧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事業。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大力推進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險廢棄物、醫療廢棄物處置等環;A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理,加強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后續運行管理,保障了項目的正常運行。積極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強化渭河沿線企業的日常監督,對廢水排放單位開展了專項檢查。狠抓大氣污染防治,不斷強化監管防控措施,確保全區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加快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及區域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目前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已征求省環科院意見,紅線劃定正在有序開展。不斷完善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方案,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堅持以小隴山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積極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實驗區“南部基地”建設,實施了新一輪退耕還林、天保二期、南北兩山、麥甘公路向面坡綠化等造林工程,全區水源涵養、防洪保安、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能力不斷提高,截止目前先后建成10條防護林帶,總長89.9公里,面積2.55萬畝。深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完善國有林區經濟管理體制。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排污許可制全面落實。積極推進城鄉水務服務一體化,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取用水總量實行動態管理,切實保障區域發展用水。探索建立水資源督察考評制度,實行水資源、水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確管護主體責任,積極落實管護經費,建立了由產權所有者負責籌集、財政適當給予補助的管理經費投入機制,確保了小型水利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