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桃紅柳綠,杏花滿園,樹芽吐露春意的日子,記者采訪了麥積區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麥積區作為全省農村“三變”改革的試點縣區,立足資源優勢,創新“三變”模式,做強產業夯基礎、龍頭帶動促“三變”,強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
去年以來,麥積區委、區政府堅持把“三變”改革作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現代農業和促進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有力地加快了全區現代農業發展和精準脫貧步伐。
互助合作 入股分紅各具特色
花牛鎮白家河村以林果業為主導產業,依托村互助合作社,林果業的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白家河村引進投資企業,在相對貧困的巧河自然村成立了晨葉合作社,通過召開群眾大會討論,確定將巧河南山撂荒地采取保底分紅的方式入股合作社,采用網格化管理的模式發展中藥材種植,目前正在進行土地丈量。村委會利用去年壯大集體經濟項目資金的50萬元,采用參股的方式入股村上的青軍合作社,年獲得4萬元收益。青軍合作社和參與網格化作務花牛蘋果基地的46戶農民簽訂了入股合同,采取管理效益股的方式進行分紅。
與此同時,讓畜牧局初步確定為白家河養蜂戶免費提供蜂箱100個、蜂群100群,村集體、18戶貧困戶以財政投資的蜂箱、蜂群入股,村集體按每年每箱8元的標準固定分紅,貧困戶以繁殖的蜂群分紅的方式參與。
在馬跑泉鎮什字坪村,全村以第三產業發展為內容,緊緊依托城鄉接合部的特色,創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模式。什字坪村委托評估公司對村集體資產進行了評估,共評估庫房、賓館等經營性資產1745萬元,辦公樓、文化廣場、五保家園等固定資產730萬元。村上通過群眾大會確定村集體控股的豐源商貿公司、豐源合作社為承接載體,確定在6個自然村改造提升豐源快捷賓館29間客房,利用現有資源發展賓館服務、倉儲、物流產業。村上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利用寧家崖自然村200畝撂荒地和什字坪東山、西山山地發展花椒產業。
利橋鎮秦嶺村地處林區,全村以種植森黑木耳為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種植之路。秦嶺村采取“公司+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村集體以48.5畝土地及木耳種植大棚入股,群眾以互助資金按照1萬元每股入股,利橋菌業以菌棒一半費用和種植技術入股。為降低農戶投入風險,公司采取讓利措施,銷售收入首先償還農戶互助資金貸款,然后依次按照勞務報酬、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生產經營成本、公司墊資投入和村集體大棚入股保底分紅的順序結清成本,剩余盈利按照公司、農戶、村集體2∶5∶3的比例進行分紅,村集體獲得的分紅留出20%作為村集體運轉資金,剩余80%通過秦嶺綠源種植合作社向入股貧困戶按人口進行二次分紅,向以土地入股的農戶按100元/畝進行效益分紅,并向全村群眾按人口進行分紅。同時,公司優先吸納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按月支付平均每天80—100元的工資,貧困戶除獲得分紅外,通過務工也能獲得穩定收入,也不影響青壯年勞動力進行其他生產活動,拓寬了增收渠道。
一業主導 形成多業并舉格局
麥積區農村“三變”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張保成介紹,為加快試點村“三變”步伐,區上在積極整合中央、省、市發展類、扶持類資金的基礎上,區財政籌措500萬元,為18個鄉鎮撥付試點工作經費10萬元,為全區扎實開展農村“三變”改革注入了強大的資金保障。(轉6版)
(天水在線編輯: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