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皇甫謐籍貫的不同說法主要有三說:一為甘肅平涼靈臺說。此說歷史最為悠久,也是傳統說法。如從《元豐九域志》記載靈臺有皇甫謐墓算起,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了。二為甘肅平涼西北說。三為寧夏固原說。之所以有上述不同觀點,實際上是由于對《晉書》記載的皇甫氏的郡望——“安定朝那”及其相關問題的看法不同而引起的。
《晉書·皇甫謐傳》載:“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這條記載很明確,皇甫謐為“安定朝那人”。
上引文中所說的“漢太尉嵩”即皇甫嵩,事見《后漢書》本傳。傳謂“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度遼將軍規之兄子也。父節,雁門太守……初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連辟,并不到。靈帝公車征為議郎,遷北地太守。”皇甫嵩后因鎮壓黃巾軍功高位顯,威震天下,官至車騎將軍,并拜太尉,病卒后贈驃騎將軍印綬等。民間甚至有“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的歌謠,可見其當時的影響之大。
上文中所提到的“度遼將軍規”,指皇甫規,其與皇甫嵩為叔侄關系,是皇甫嵩的長輩,《后漢書》卷65有傳。其文曰:“皇甫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遼將軍。父旗,扶風都尉。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輔,圍安定,征西將軍馬賢將諸郡兵擊之,不能克。規雖在布衣,見賢不恤軍事,審其必敗,乃上書言狀。尋而賢果為羌所沒。郡將知規有兵略,乃命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羌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從以上所引文獻可知,皇甫謐及其曾祖皇甫嵩、嵩之叔父皇甫規,正史皆記載其為安定朝那人。現在的問題是“安定朝那”到底為何地呢?
《漢書·地理志》安定郡條下顏師古注曰:“武帝元鼎三年置。”這就是說安定郡置于漢武帝時期。其郡下轄二十一縣,曰高平、復累、安俾、撫夷、朝那、涇陽、臨涇、鹵、烏氏、陰密、安定、參巒、三水、陰槃、安武、祖歷、爰得、眴卷、彭陽、鶉陰、月支道。以上除安定郡治高平為今寧夏固原之外,包括朝那在內的多數縣治的確切地點實際上還是有待于進一步考察的。但根據近些年來的調查及文獻記載來看,上述二十一縣絕大多數分布于今甘肅隴東等地區,少數應在今寧夏固原境內。至于近年來,有些學者以寧夏固原彭陽縣古城鎮出土的“朝那鼎”為重要依據,確定古城鎮為西漢朝那縣治,未免失之偏頗。因為一個通高只有23公分的小鼎,無疑是一個可以四處移動的文物,何況其上面陰刻的縣名除朝那之外,還有烏氏。其鑄造的地點實際上是不明確的。此外,常被用來證明西漢朝那在今寧夏固原彭陽的文獻,均較晚出,特別是把近些年來所修的方志、辭書、歷史地圖冊等作為依據,就更加顯得蒼白無力了。至東漢時期,安定郡及其屬縣均發生了很大變化。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安定郡記安定郡轄縣八,曰臨涇、高平、朝那、烏枝、三水、陰盤、彭陽、鶉觚。由此可知,東漢安定郡轄縣比西漢竟減去十三縣之多,可見東漢安定郡的范圍大大縮小了。此外,還有一個重要變化是郡治不在原來的高平(寧夏固原)而改治臨涇(今甘肅鎮原縣南)了。這就是說東漢時的安定郡治已不在寧夏固原境內而南徙至今甘肅隴東。至于其郡一些易受羌人攻略的屬縣,特別是蕭關(在今甘肅平涼北)之外的屬縣,不是內徙合并,就是被羌人占領了。此時朝那縣也應內徙了。
東漢時安定郡的內徙和縮小,實際上是與其西北邊的羌人的強大而密切聯系的。《后漢書·西羌傳》記載的很清楚,其文曰:“羌既轉盛,而二千石、令、長多內郡人,并無守戰意,皆爭上徙郡縣以避寇難。朝廷從之,遂移隴西至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禾稼,發轍室屋,夷營壁,破積聚。時連旱蝗饑荒,而驅趿劫略,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弱,或為人仆妾,喪其太半。”這次內徙,郡縣并舉,變動更大,安定郡徙于美陽。美陽在今陜西武功縣北,距離長安已近在咫尺了。《資治通鑒》系此事為東漢安帝永初五年,內容相同,故不贅引。
《后漢書·西羌傳》又載:“(漢順帝永和)五年夏,且凍、傅雞種羌等遂反叛,攻金城,與西塞及湟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殺害長吏……于是復徙安定居扶風,北地居馮翊,遣行車騎將軍執金吾張喬將左右羽林、五校士及河內、南陽、汝南兵萬五千屯三輔。”《后漢書·順帝紀》記此事更具體,其說“(永和六年)冬十月癸丑,徙安定居扶風,北地居馮翊。”此時,東西羌聯合,已威脅到長安附近的三輔之地。安定郡又被“復徙”置于三輔之一的扶風境內。至于遠離長安的西北邊地,特別是寧夏固原地區,至少在第二次內徙后就被羌人占領了。換言之,東漢時的安定郡不但內徙,而且內徙了三次,即一徙臨涇(今甘肅鎮原),二徙美陽(今陜西武功),再徙扶風(今陜西西安附近)。《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的安定郡還有八縣的情況,應為反映的是東漢早期的情況,即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之前羌人還沒有占領安定郡及其屬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