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自古一條十里長街,車流、人流、物流全都擠在這條道上。有人曾疾呼:平涼城快被擠破了!今非昔比。僅僅4年間,平涼的中心城市規模比原來擴大了2倍多,4條大道、10條縱橫路、一條環城路,托起了一個極具活力和開發潛力的新城市。
古城平涼被譽為隴上的“旱碼頭”,形成了多元、包容、開放的經濟文化特色。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始終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興衰而變遷沉浮。近年來,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腳步,平涼以她立足陜甘寧三角中心的獨特區位優勢,令投資者趨之若鶩,中心城市人口驟增。同時,平涼周邊城市競相發展的強勁勢頭,也給平涼的城市建設帶來了壓力和動力。4年前的平涼城,基礎設施落后,老城區過度開發,擁擠不堪,新城區交通不暢,發展緩慢,東西出口環境臟、亂、差,直接影響著平涼的對外形象。老百姓對這樣的人居環境微詞頗多。人代會上,人大代表對建設新平涼的呼聲也是不絕于耳。“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站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關口,如何使平涼城區在傳承既有文化的同時,又以嶄新的姿態走向未來,成為各級領導干部處處設問、時時求解的重要課題。平涼市委、市政府請來了南開大學城市設計方面的專家、教授,請來了社會各界群眾代表,傾聽他們對平涼城市建設的各種意見。
路是城市的骨架,城市建設部門先后建設完成了平涼中心城市“四縱十橫一環”的路網框架,改造了6條東西向道路和9條南北向道路。3年間共新建、拓建城市道路98.8公里,新增道路面積119.6萬平方米。涇河風情大道是平涼市城市框架建設的點睛之筆。2005年,作為“兩路一園八配套”工程的“重頭戲”,建設者在荒灘、亂石之中拉開了涇河風情大道工程帷幕。今年10月,涇河風情大道終于撩開了美麗的面紗:筆直寬敞的大道與涇河同行,彩色人行道與茵茵綠地交相輝映,涇河沿岸原本破損的10.69公里防洪堤壩也全部整修一新。涇河風情大道不僅緩解了國道車流的壓力,而且成為平涼市走向現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標志。
平涼市在城市建設中抓大不忘小,他們實施的背街小巷民心工程,讓市民們感受到新平涼的變化就在身邊。西寺街曾被人們稱為“稀泥街”。過去雨天滿街水,行人兩腳泥,走路時踩在磚塊上“跳秧歌”;晴天塵土飛揚,居民出門披著一肩土。興合莊則是回族群眾居住的一條小巷,祖祖輩輩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在本來就不寬敞的巷子里你搭一個煤棚,他建一個廁所,走路磕磕碰碰,鄰里糾紛不斷。加上巷子沒有排水設施,雨水和污水沿路隨意流淌,夏天泥濘,冬天結冰,居民多少年沒有走過一天順暢路。西寺街、興合莊濃縮著所有背街小巷的過去,讓居民們有著訴說不完的酸澀。小巷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從2004年起,連續3年,平涼市和崆峒區聯手實施了“兩街十三巷”道路整修工程、“兩路一園八配套”工程和背街小巷整修改造工程,把平涼中心城市的背街小巷全部鋪油、硬化。小巷路通水暢,變干凈了,變綠了,變亮了。今日的西寺街柏油路筆直寬敞,柳樹與華燈相映成趣,市民們紛紛要求把西寺街改名為柳樹街,讓子孫后代記住今天美好的生活。
山,因為有了水而變得生動;城市,因為有了水而變得精彩。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的平涼柳湖公園,是平涼中心城市的一顆明珠。據史志載,明嘉靖年間,住藩平涼的明韓昭王將柳湖占為私人花園,為示皇家氣派,做了大規模的擴建。“以千金筑城三仞,磚甕門二樓,復道相連,亭榭十數,茂林修竹掩映,環以清塘二重,通花舸,植菡萏,魚鱉數以萬計,水陸之鳥群體翔泳,水木二勝甲于關隴。”歷史,讓柳湖驕傲,也讓柳湖滄桑。
盛世順民意重修柳湖,讓隴上名園重放異彩,成為當代平涼人的共識。該市按照柳湖公園總體規劃,在現有128.96畝的基礎上,將柳湖公園向東擴張,占地69.88畝,圍繞“柳”、“湖”造景,改造現有設施,擴大湖面,增加柳湖和綠地,恢復柳湖書院。2005年春天,柳湖公園東擴工程拉開了帷幕。今年國慶節,“一湖、一泉、一瀑、一亭、一橋、一閣、一墻、一樓、一門、一石、一場”的新柳湖公園正式向市民開放。市民們由衷贊嘆:今日柳湖,宛如江南水鄉落平涼。
在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下,全市城鎮化投資每年以兩位數速度增長,6縣縣城和重點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城鎮化水平提高到20%。華亭、崇信是煤炭資源型城市,他們把建設生態山水城市的文章做得淋漓盡致。在河上,他們利用科技手段建起了橡膠水壩,人造湖、人造瀑布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晚秋時節,徜徉在華亭縣南河的風情線上,耳邊的流水聲與色彩斑斕的霓虹燈,使人不禁發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贊嘆。
喜看今日新平涼,城在綠中建,人在園中游。良好的人居環境,帶來了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今年前3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完成92億元,同比增長11.8%,共實施50萬元以上各類建設項目586項,投資總規模達到181.76億元。新增城鎮就業人數8675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31元,同比增長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