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建家園
———平涼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紀實
5月初,記者來到平涼市崆峒區大寨鄉趙塬村采訪,田野里綠油油的麥苗,給忙碌在地里的農民帶來了豐收在望的喜悅。然而,僅僅隔了10余天時間,記者再一次來到趙塬村,地震后的村莊幾乎變了一個模樣,四處倒塌的房子和村民驚慌不安的目光,訴說著地震給趙塬村帶來的巨大損失。危難之中,平涼市的黨員干部站在了抗震救災第一線,他們猶如一面面旗幟,走到哪里,就把帶領群眾重建家園的信心帶到哪里,成為災區群眾的主心骨。
黨員干部是咱的主心骨5月19日,記者在大寨鄉大寨村穆家洼社見到了村黨支部書記蘇文義,他正在指揮群眾緊急搭建帳篷。47歲的蘇文義看上去蒼老了很多,嚴重的腰肌勞損,加上七天七夜的連續辛勞,讓他的雙眼布滿血絲,嘴上也結上了一圈血痂。蘇文義用沙啞的嗓音告訴記者,地震發生那天,是他住院的第26天。地震后,他立即從城里趕回村上,馬上組織群眾開展抗震救災工作。記者看到,在村民重建住房的工地上,都有鄉村干部在幫助災區群眾清理廢墟,修建住房。正在幫助村民修建住房的村委會主任馬英學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后,鄉村干部在第一時間趕到受災群眾家中,及時把他們的財物、糧食搶救出來,安排他們搭建救災帳篷。眼下,又幫助群眾修建住房,力爭在入冬前讓他們住進新房子。正在開挖地基修房的受災農民吳永富說,地震發生后,家里的房子變成了廢墟,全家人都難受得哭了,這日子不知道怎么過了,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第二天市委書記和市長就來看我們,現在鄉村干部幫助我們蓋新瓦房,我們一家人都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
崇信縣黃寨鄉茜洼村在地震中倒塌了35間房子,一位村民遇難。當村民驚慌失措時,村黨支部書記劉宏珍帶領黨員干部把受災群眾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這幾天,他又忙著幫助群眾重建家園。崇信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先后3次深入受災嚴重的九功中學,幫助師生搬遷至原九功鄉政府辦公樓。崇信縣410名科級干部開展了科級干部“一幫一活動”,深入所幫扶的村社、社區,積極幫助群眾開展生產自救活動,組織受災群眾重建家園。
黨員突擊隊在行動在靈臺縣獨店鎮有一支特殊的抗震救災黨員突擊隊,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員突擊隊隊員的身影。
獨店鎮是靈臺縣在這次地震中的重災區,全鎮21個村程度不同地遭受災害。面對災情,鎮機關的39名黨員組成以黨委書記李衛東為隊長、鎮長董國承為副隊長的黨員搶險救災突擊隊,分成6個小分隊,由6名黨委成員帶隊,分6個片立即奔赴各村,排查災情。全鎮共成立黨員搶險救災突擊隊30個,突擊小分隊84個。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黨員搶險救災突擊隊支援。在救災現場,突擊隊隊員個個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目前,黨員突擊隊已幫助農戶拆除危房170余間,轉移農戶60多戶,轉移受災群眾100多人,封鎖危險水塔7座,拆除受災的8所學校危房115間,爆破高危水塔5座,清理廢渣1800多立方米,為受災農戶捐款33000多元,為災后重建工作打下了基礎。
白衣天使譜寫愛心曲5月12日,平涼市醫院骨科護士長張紅紅原本打算和科室的同事們下班后,一起聚會慶祝護士節。然而,這一天,她們用一生中最難忘的方式度過了護士節。當地震發生后,骨科的醫護人員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了救治傷員的工作中。年逾六旬的神經外科主任劉天琦連續處理完6個在地震中受傷的病人后,已經是次日凌晨了。第二天,他又不顧疲勞地守候在病人床前進行觀察。
與此同時,在平涼市第二人民醫院,一場挽救蘇園園生命的戰斗正在進行。10歲的蘇園園是崆峒區大寨鄉梨園小學的學生,她在地震中被倒塌的墻壓傷,頭部多處骨折、積水,生命隨時都有危險。她被醫院開通的綠色救助通道直接送上手術床,經過3個多小時的搶救暫時脫離了危險。護士馬順順的預產期是5月29日,當她看到科室的護士全部投入救治傷員工作中時,放棄了休假的機會,每天都拖著浮腫的腳,默默無聞地做好輔助工作,盡可能讓一線的護士精心護理好傷員,一直堅持到5月26日,在大家的勸說下才回家休息。護士長張莉莉的孩子今年參加高考,可是在搶救蘇園園的工作中,她連續三天三夜守在病房。特護蘇園園的護士馬琴連續工作近15個小時,在給蘇園園“鼻飼”時昏倒在了病床前。蘇園園的病情也牽動了平涼市委書記馬學軍、市長陳偉和崆峒區領導的心,他們要求醫護人員全力以赴搶救蘇園園的生命,并多次到病床前探望。蘇園園的母親馬存英說,是醫護人員給了小園園第二次生命。
骨科護士長馬曉琴說,骨科救治的7名小學生,由于在地震中受到驚嚇,睡夢中經常發出驚叫聲,護士們就從無微不至的關懷做起,并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記者采訪結束時,平涼市醫院收治地震中受傷人員48名除1人因傷勢過重死亡外,已有20名傷員治愈出院,27名尚在治療的人員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