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貧困村的三百三十天
劉偉平到石陽村開展雙聯行動側記
甘肅日報記者 白德斌
從2012年2月21日到2013年1月17日,莊浪縣南湖鎮石陽村經歷了不同尋常的330天。
在這330天里,這個貧困村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月17日中午12時許,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再次來到石陽村。
“一下雨都是泥”的土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凈的水泥路,而且幾乎連通了家家戶戶。路旁的太陽能路燈,實用又時尚。
那條把村落與田地分隔兩邊的蜿蜒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新橋,大伙兒不用再趟著河水去耕作,這曾是全村人的愿望。
水渠和管道在阡陌間交織,等待春天來時,給田地里還未長成的蘋果樹送水。8座標準化養牛溫棚,給村里平添了許多現代感。“企業+農戶”的模式,使得村里養牛的規模和效益提升。在外打工8年的郜軍珠回來了,他一個人就養了50頭牛,比過去全村養的都多。
鄭國忠是劉偉平的聯系戶。拿到貸款后,他養了8頭牛,老兩口悉心喂養,春節前就可以給公司收購。從老鄭臉上的笑容看,收入肯定可觀。
鄭和平腦子好使。在雙聯行動中,他貸款5萬元,帶著村里一些人去外地攬活,雖然沒有預想的那么好,但也掙錢了。他說有信心越做越好,渾身散發出的那股勁,和第一次見時完全兩樣。
鄭邦安和兒子鄭志祥的養雞場從500只發展到1500只,規模擴大到三倍,收入自然是高了,但鄭邦安并沒有想象中的高興。劉偉平問他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難了?他說是2歲的孫子被查出患有心臟病,兒子帶著孫子四處求醫。劉偉平聽后立即給鄭邦安留下一個聯系方式,并叮囑他讓孫子到蘭州來看病,到時候會聯系專家為孩子治療。
一路走,一路看,除了鄭邦安孫子的病情讓人揪心外,所到之處,變化很大,令人欣喜。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300多元增加到2900多元。因為雙聯行動,石陽村煥發出鼓舞人心的蓬勃朝氣。
和村民代表們一起圍坐在村委會會議室,劉偉平說:“這次來有兩個目的,一是看變化,二是聽建議。現在請大家議論議論。”
“自從雙聯以來,我們石陽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支書郜志俊第一個說。
“我并不這么看。”劉偉平說,“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石陽村確實有了許多改變,但這僅僅只是開始。”
劉偉平說,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是光看馬路、看房子,而是人的改變。如果每個人樹起脫貧致富的志氣,堅定致富的信念,增強致富的本領,石陽村的未來才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大家還不能滿足。
劉偉平說,“雙聯”重在造血,脫貧致富奔小康關鍵還要靠鄉親們積極行動起來,切實增強致富能力,拓寬增收渠道,親手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劉偉平說,當前,要充分利用冬閑時節,請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給大家講致富經驗,調動大家的致富積極性,先富帶后富。要聽取村民對農業科技的實際需求,加強有針對性的農業科技培訓。要切實抓好義務教育,確保孩子們都能夠接受義務教育,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質。
“這些建議都很好,現在政策有了,各方面的支持也有了,就要靠我們自己努力了。我們一定會把石陽村建設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郜志俊說。
對于大家提出的一些具體問題,劉偉平一一作了回答和安排,要求省政府辦公廳及時進行協調。
劉偉平還走訪慰問了兩戶貧困群眾,希望他們在政府的幫助下,想方設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脫貧致富。
石陽村,已經經歷了一個充滿興奮、喜悅、干勁、希望的330天,而未來還有更多的像這樣的330天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