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到基層去換得真知來
———秦安縣千名機關干部下基層啟示錄
秦安縣王窯鄉漆老村大面積種植了一種名叫冬花的中藥材,去年天公作美,收成不錯。然而,苦于無市場無銷路,冬花堆成了山也換不來錢。就在村民們水急魚跳的時候,村上來了一名叫王四慶的干部。冬花賣難的問題催著王四慶走遍了秦安和甘谷的城鎮鄉村,終于同甘谷的一名藥材經銷商達成協議,將漆老村近2萬公斤冬花換成了11萬元的鈔票。漆老村群眾感激地說:“王四慶是黨派來的好同志,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王四慶走進漆老村,緣于秦安縣開展的千名機關干部下基層活動。像王四慶一樣,從2005年12月1日到15日,秦安縣四大班子34名縣級領導率領1133名機關干部參加了這次以“聯系群眾、了解情況、發現問題、解決矛盾”為主題的活動。他們進村入戶,既對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又使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增長了才干,密切了干群關系,樹立起黨的威信。近日,記者深入秦安縣,真實記錄了該縣千名機關干部下基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啟示一:聯系群眾、了解情況,使廣大機關干部在田間地頭真切地聽到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
秦安縣千名機關干部下基層的時間選定在去年年底,有著特殊的意義。縣委書記陳天雄告訴記者,一方面,“十一五”將至,干部只有沉下去,體察民情,了解民意,才能決定“十一五”干些什么;另一方面,這是農閑時節,外出打工的農民也陸續回鄉,可以更多地了解農民的想法。
興國鎮有一封群眾來信,第二天就有了答復,這件事在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中傳為美談。原來,該鎮先鋒巷住著244戶居民和農民,巷道夏天是“水泥路”,冬天是“溜冰場”,群眾希望政府幫助硬化巷道路面。這封寫給縣委書記陳天雄的信上有40多人的簽名,還蓋了大紅手印。
12月9日,陳天雄收到信后當即作出批示,請興國鎮結合千名干部下基層工作到先鋒巷實地考察,巷道整修可以結合明年以獎代補形式組織住戶集資投勞,縣政府予以補貼。次日,工作隊向全體住戶發了通知,與87名住戶代表進行了商談,當天確定了整治方案,決定今年春天解凍后施工。對此,群眾十分滿意。
記者在安伏鄉采訪時發現,干群聯系卡、民事卡片、民情日記簿,每一位進村入戶干部都隨身攜帶。哪一段路該修了,哪一片莊稼長勢不好,哪個村急需農業科技,哪一位專業戶缺少資金,哪一家困難戶需要救助,清清楚楚地記在卡片上,寫在民情日記中。
安伏鄉李河村地處葉蓮路中段,因路邊水渠占地問題與工程隊產生矛盾,致使長達1.5公里的路段很長時間以來不能鋪油。這次工作隊深入12戶農戶反復細致做思想工作,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使矛盾得到化解,目前已完成鋪油,為葉蓮路全線開通奠定了基礎。
下基層活動中,工作隊和黨支部、群眾一起商量,幫助各村初步理清了發展思路。如以果椒為支柱產業的安伏位峰片各村,在明年將把興修連接葉蓮路的道路及農路建設作為重點工作,解決發展的交通“瓶頸”;川區各村依托葉蓮路交通便利的優勢,把發展思路確定為發展高產高效農業,計劃在安伏等村發展高科技大棚30座-50座,目前已著手建棚準備工作。
啟示二:發現問題、解決矛盾,在為群眾服務中查找差距,提高干部為群眾服務的水平,積極探索轉變鄉鎮職能的有效途徑。
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職能也應隨之從管理轉變為服務,秦安縣在探索鄉鎮職能轉變上走在全省的前列。
2005年以來,秦安縣在安伏、郭嘉等6個鄉鎮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這6個鄉鎮工作的側重點是對基層群眾的服務和引導。從這個意義上說,機關干部下基層活動,為黨政機關干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一線,服務一線群眾,提供了一個鍛煉的機會,為探索鄉鎮職能轉變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