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鄉一面旗
——秦安縣興國鎮棗灘村新農村建設紀實
棗灘村特色優勢產業—花椒
秦安縣興國鎮棗灘村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以來,在省、市、縣各級黨政機關的領導與指導下,在群眾的積極參與下,按照“政府引導、群眾主體、部門幫建、社會參與”的建設思路,同心協力,狠抓落實。通過兩年來的共同努力,試點村新農村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816元。
興國鎮棗灘村地處秦安縣城東南部,距縣城8公里,海拔1400米,屬淺山干旱區。全村有3個自然村,315戶1402人。屬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主要以外出務工來增加收入。自從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后,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全村有土地面積3688畝,人均1.54畝。現有生態林面積1600畝,果園面積1900畝,果品產量2075噸,產值412.5萬元。現有勞動力651人,勞務輸出213人,收入106.5萬元。畜禽存欄3922頭(只),其中牛12頭,豬310頭,羊200只,雞3400只,養殖業產值90.7萬元。農業生產以林果業為主導產業。有通村農路9.5公里,水窖309眼。村小學1所,教師6人,在校學生160人。有村陣地1處,衛生所1所,鄉村醫生3人。戶戶通電,有固定電話130部,手機600多部,大多數群眾生活已走上了小康,果品收入達幾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
老有所樂,其樂融融。
棗灘村新農村建設總投資646.61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180萬元,農路建設資金104萬元,部門配套153.79萬元,貼息貸款100萬元,群眾自籌108.82萬元。項目分三年實施完成。截止目前,已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投資94萬元,農路建設資金投資80萬元,沼氣建設資金投資10.8萬元,群眾自籌50萬元,投工投勞5萬多個。在具體工作中,對該村的新農村建設縣上主要采取了:
一是用人機結合的方式,新修梯田295畝(其中集中連片機修梯田48畝,農戶分散修建果椒園、小塊梯田247畝),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投資3萬元。
二是修建簡易果窖280座,其中200座于2007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投資40萬元。
三是完成庭院基礎設施建設72戶,硬化巷道11條1957米,硬化面積達5300平方米,粉刷墻體24300平方米,硬化村民活動場所800平方米,共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投資36萬元。
四是狠抓果園建設,新栽優質紅富士及新紅星系列蘋果300畝,改造品種已退化的老果園600畝,共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投資9萬元。
五是大力開展科技培訓,采取聘請專家講座與現場指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了勞務技能、果樹栽植與病蟲害防治、果窖項目建設等各類培訓班6期,共培訓農民700余人(次),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投資6萬元,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6期,參訓農民1500人(次)。
六是積極整合部門項目建設資金,部門投資145萬元,其中由縣交通局投資124萬元(試點資金104萬元),完成了9.5公里農路的拓寬整修工程,其中完成水泥硬化7公里,完成投資80萬元;縣農牧局投資18萬元,建設沼氣池150座,其中已建成130座,完成投資10.8萬元;衛生所建設投資3萬元。
學習實用技術,增強致富本領。
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的一個歷史性機遇,所以縣上在對該試點村的建設上,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于2005年11月和2006年8月先后兩次派機關干部進村幫建,并圍繞新農村建設開展了調查研究,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動員。積極開展“三清三改四治一提高”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2007年5月,縣上又組團赴江西興國、貴州余慶,就兩縣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考察學習。把引進來的好經驗、好做法主要用在該村的建設上,并明確提出了“政府引導、群眾主體、調整結構、強化基礎、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培育農民、提高素質”的工作思路。通過采取政府引導、部門幫建、群眾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辦法,推動了該村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使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村級組織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觀。初步形成了生態家園型、小城鎮幅射型、深度開發型、企業依托型、產業帶動型、整體搬遷型建設模式,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起到了樣板作用。棗灘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的好成績主要得益于好的做法。
新建成的農家院落
宣傳好政策,激發建設熱情。
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提高認識是關鍵。秦安縣在棗灘村通過反復召開村民代表和全體村民會議,充分利用標語、板報、廣播電視、組織宣講團、開展“三下鄉”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層層發動,使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目標要求和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并組織村干部和農民代表赴外地參觀考察,激發他們搶抓機遇,建設美好家園的愿望和熱情。
編制好規劃,明確目標任務。
按照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續發展、積極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秦安縣組織人員深入村組農戶,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在認真分析、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編制出了試點村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產業發展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目標任務和發展方向,為該試點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新發展的養殖小區一角
發展好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著力培育壯大能夠持續增收,穩定增收的林果支柱產業。以現有果園為基礎,引進天汪1號、壽紅富士蘋果等新品種4個,積極引導村民更新老果園600畝,建設新果園300畝,推廣拉長劑、果實套袋等新技術,完成果實套袋1080萬個,建立綠色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努力提高果品質量和檔次。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和“支部+協會”的發展模式,培育壯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提高了林果產業的效益。果業收入比重占到全村收入的70%,2007年果品收入2.5萬元以上的農戶有53戶,1萬元以上的有220戶,5000元以上的有35戶。同時加大對以養雞為主的養殖產業的扶持力度,新發展養殖戶2戶20000只,已引進雞苗2000只,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了該試點村經濟的良好發展。
新硬化的農路
整治好村容,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以“干凈、整潔、路暢、村綠”為標準,以生活和生產環境同步改善為目標,在試點村率先開展農路硬化8公里,實施庭院基礎設施項目建設72戶,硬化巷道11條1957米,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150座沼氣建設,使試點村50%的農戶用上了清潔環保的能源,結束了農村長期用煤、柴草做燃料的歷史。水利提灌工程的實施,增強了果園生產的發展后勁,為試點村持續增收、穩定增收奠定了基礎。積極開展荒山荒溝及村莊補植綠化,優化人居環境,著力打造“生態家園型”新農村。
管理好村莊,促進民主和諧發展。
從強化農村民主管理入手,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理事會制度,使農民群眾充分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健全村民自主籌資投勞的辦法,加強村內公益性設施的建設和管護力度,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建立長效保潔機制。全面落實五保戶供養和農村低保政策,為全村22戶發放補助資金1.8萬元,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村參合人數1315人,參合率達到96%。積極開展創評“五好”(好鄰居、好婆媳、好夫妻、好兒女、好兄弟)活動以及文明信用戶、農村致富能手評選活動。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和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加強村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導農民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鄰里糾紛減少、賭博之風絕跡,村風正、民心順、講愛心、比奉獻的氛圍增強,文明新風撲面而來,正朝著和諧文明的方向邁進。
棗灘村良好的發展,從總體來看,主要是縣上結合當地實際,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調整工作思路,初步建立了試點村基礎設施項目責任管理制度、幫扶工作制度、新農村建設項目整合資金管理使用暫行辦法、村規民約、衛生管理制度、清潔制度、衛生執勤制度、試點村財務黨務公開制度、民主理財制度、一事一議制度等試點工作制度。并探索出了八項行之有效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機制。一是技術承包責任機制。即根據試點村實際,確立建設項目和發展規劃,選派技術人員駐村包點,落實技術責任,提供全方位服務。二是“五輪驅動”機制。即充分發揮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基層組織建設、村莊建設等五個職能小組作用,團結協作,和衷共事,全方位為試點村發展服務。三是有效的融資機制。即采取向上爭取一塊,財政投入一塊,農民自籌一塊,信貸支持一塊,社會幫扶一塊,項目整合一塊的辦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支撐。四是包點責任機制。建立了市、縣級領導包點,鄉級領導蹲點,部門聯幫責任制,棗灘村由1名市級領導和2名縣級領導包點,確定2個市直部門和4個縣直部門聯幫,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組長和相關部門、鎮、村領導組成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實施,嚴格考核,兌現獎懲。五是以獎代補激勵機制。即制定詳細的補助標準和辦法,以資金和物資補助激勵群眾建設家園的積極性。六是“三清三改”長效機制。即建立村規民約,建立長效保潔機制,徹底治理農村臟亂差的現象。七是新經濟運行機制。即圍繞主導產業,充分發揮經紀能人和協會的作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八是民主管理機制。即健全完善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規范村務公開,發揮村民民主管理制度和村民理事會制度,開展“一事一議”,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