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甘肅大地灣博物館
甘肅日報記者 趙建卿

在被我國史學專家稱之為“20世紀考古大發現、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的大地灣史前遺址邊,一座整體展現史前文化深刻內涵,以“大象無形”的設計理念,再現史前人文風貌的 “甘肅大地灣博物館”,在歲末年初正式落成并向廣大公眾免費開放。

1月4日中午,記者來到坐落在距秦安縣東北60公里的甘肅大地灣博物館,從遠處眺望,博物館建筑外觀用黃土泥層裝飾,與周圍的地質地貌、自然環境、古文化遺存協調一致,呈折線型延伸到古河道邊,處于半地下狀態,建筑風格古樸宏大。
“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出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設計大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崔愷之手。”大地灣文物所所長程曉鐘向記者介紹:“博物館以‘文明序曲——大地灣遺址考古成果展’為主題,分‘發掘保護、歲月遺痕、陶風彩韻、天地伴眠’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力求趣味性并貼近大眾的欣賞需求,突出展示大地灣考古的重要成果和重要內容,并以簡潔、通俗的語言詮釋了大地灣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
走進寬敞的展廳內,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大地灣考古的“中國的六個之最”——中國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雛形、最早的宮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繪畫,從已展出的371件文物及70件多珍貴文物中,這些令人震撼的考古發現也得到充分展現。
大地灣史前遺址先后出土了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8000余件,發掘新石器時代房屋、灰坑和窖穴、墓葬等遺跡700多個。

在展館“歲月遺痕”單元處的大地灣“五期文化墻”上,記者看到,最早的第一期文化處于地層橫斷面的最底層,標出了距今7800——7300年,二期文化距今約6500——5900年,相當于仰韶文化早期……最上層是五期文化,距今約4900——4800年,僅出土少量遺跡遺物。
在博物館內,有很多人在靜靜地參觀。記者注意到,來自秦安縣四中的張根善、張安太等幾位老師正在專心致志地觀看陳列在玻璃櫥窗內的6個“骨針”。“遠在8000年前,人類就可以用獸骨做成‘針’來縫制衣服,真讓人難以想象。”他們感慨地說:“看完了展品,讓我們感到非常震撼,這些珍貴文物代表古人類創造出來的燦爛文明,展館也再現了史前人文風貌。寒假期間,我們將組織學生來這里參觀,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大地灣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蘊。”

在展館的結束語中寫道:大地灣史前考古彰顯著中華原始先民們的偉大創造精神,并在5000多年以來薪火相傳。遍布大地灣溝壑梁峁間的遺跡遺物,濃縮了4000年間原始先民的生產生活,蘊含著他們飛揚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藝,講述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懈追求,見證了他們走出蒙昧迎接文明的艱辛歷程。大地灣的先民們用他們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智慧譜寫出了一段充滿激情的中華文明序曲,開了中華文明的先河。
正如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楊惠福所說的那樣,從1958年大地灣遺址發現,經過1978年到1984年的考古發掘,再到今天大地灣博物館的建成開館,經過文物工作者數十年的辛勤努力,大地灣遺址的古老文明得以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