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國寺又名“興谷寺”,俗稱官寺,相傳始建于唐代,到元代至順年已初具規模,是甘肅境內一座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元代古建筑群。寺內有原建筑“大雄寶殿”一座。大殿柱額上方懸掛有明代胡纘宗所書的“般若”匾額,故稱此殿為“般若殿”。殿內梁架結構采用了元代獨有的斜梁構件,為甘肅省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研究元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1996年興國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般若殿座東向西,面闊三間,通長11.7米,進深8米。走進“般若殿”的殿內,抬頭看上面的梁架,就會發現它的梁架運用比較靈活的多變、錯綜復雜,采用斜梁構建是元代的首創,采用斜梁構建主要是為減少內柱,擴大空間,方便宗教活動的進行。殿頂都是木構建筑,采用木制的鉚套鉚的建筑風格,殿頂大約三分之二的重量由一根大的橫梁來承擔,分解到兩邊的斜梁,在斜梁的柱角有立柱在墻里頭做為巧妙的支撐,這就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減柱法,既擴大了空間,又減少了柱子,興國寺般若殿保留了元代建筑風格,它是甘肅省現存較早的木構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元代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近年來,興國寺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強化環境整治,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努力提升整體發展水平。根據實際接待能力和觀眾容量,實施參觀人數總量控制,合理調控參觀流量。2009年,建成了面積200平方米的仿古式磚木結構星級廁所,對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檔次,促進興國寺的科學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自鳳山景區和興國寺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工作開展以來,秦安縣緊緊圍繞國家3A級景區評定標準和評分細則要求,以提升景區服務能力和文化內涵為目標,以編制景區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服務質量、加強宣傳推介為重點,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挖掘發展潛力,科學整合各類要素,抓好興國寺在建工程的實施。從精細化、美觀化、標準化入手,完善興國寺的各類引導標識牌。繼續加大對景區及周邊環境衛生、市場秩序、服務質量、旅游交通、游覽設施、旅游安全等方面的整治力度,確保各項整改任務順利完成。深入開展了各項創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