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宏偉、張欽、白麗萍)8歲的田定文從村小學回到家,就掏出彩筆,鋪開白紙,畫起熊貓。她的媽媽陳芳霞高興地笑出聲來:“娃娃這學期回到家,又愛唱,又愛畫,特別開心。”
“有一個鎮上的年輕老師,每周都騎摩托車來教我們畫畫。”小說,“老師在黑板上畫的畫,和課本上的畫一模一樣!”
田定文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南七小學110多名學生中的一個。她的母校有整潔的房舍、平坦的操場,門前一排粗壯的槐樹顯示著辦學歷史已經不短。不過,這里的師生仍習慣于把語、數、外叫做“主課”,除此之外的其他課程一律被稱為“副課”。這種說法在城市小學中已很難聽到。
之所以有“主、副”之分,是因為南七小學的9名教師中,只有1人是音體美專業出身,再加上縣里對農村小學教學質量考核,主要針對語、數、外,被歸入“副課”的課就難免開而不上。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田定文的“副課”課本放在家里幾乎不動,到現在還新新的。
不過,這學期開學只有1個月,田定文的美術課本已經有點舊了。她所說的“騎著摩托來上課”的老師,是隴城鎮音體美巡回走教老師汪凱。每天,這名“90后”美術老師騎著摩托,按照鎮里每周的統一安排,到不同的村子,不同的學校,去教不同年級的孩子上至少兩節美術課。這樣,田定文每周就能上一次美術課。
學生不動,老師走教。音體美老師巡回走教,是秦安縣在農村教育改革中的一次探索。作為試點鄉鎮的隴城鎮,幾年前偏遠的村小、教學點留不住人,已經需要在本鎮內部實行“支教”,全鎮音體美專業出身的教師總共只有8人。為了解決村級薄弱小學的師資結構性短缺、課程開設不平衡問題,讓山里孩子全面發展,隴城鎮從2015年秋季學期開始,打破校際界限,抽調5位教師,在全鎮范圍統一調度,統一排課。
“其實,不少農村學生的畫作想象力非常豐富,色彩搭配非常大膽,很有潛力。”汪凱說,他巡回走教1個月,發現許多孩子喜歡私下里畫著玩,有些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只要有人指導、點撥,進步不少。另一位巡回走教的體育老師張武強也說,山里孩子中,有不少是體育的好苗子。
“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明顯多了,對學習更有興趣了。”57歲的南七小學教師賈繼祖感慨,“只是苦了巡回走教的老師,每天都要在山里奔波。”事實上,從隴城鎮到最遠的教學點有10多公里路,許多山路一遇下雨下雪就很難走。記者到訪的18日,巡回走教的音樂教師王峰峰到最遠的頭圖教學點上課,途中因為修路,摩托車都沒法過去,走了六公里多山路才趕到教學點。
為讓老師安全走教、安心走教,秦安縣已經為巡回走教的試點鄉鎮買來了接送老師的校車,連接各個村小、教學點的6條鄉村道路正在加緊硬化。按照當地的教育改革設想,巡回走教的不僅是音體美教師,下一步優質教師資源也會統一調度,最終實現學生不走讀,老師來走教。
離開南七小學時,南七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36名孩子擠在一間教室,在巡回走教的音樂教師楊明霞帶領下,唱起歌曲《拍拍小手點點頭》。歌聲打破了村里的寂靜,幾位在校門口等著接孩子的家長,不禁感慨:“山里學校要是再來更多的好老師,誰還愿意帶娃娃進城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