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安縣部分偏遠鄉鎮,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老師,上課下課鈴聲響起時,他們不是穿梭于各間教室,而是穿梭于鄉鎮之間的各個學校,他們被大家親切的稱為“走教”教師。其實所謂“走教”,即一名專職教師可以跨兩個以上學校任教同一門課。“走教”在解決薄弱學校、薄弱學科教師資源缺乏問題,讓更多學生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日前,記者走近大山里的“走教”老師,體會了一天“走教”生活。
“走教”:鄉村里的一抹山花
3月1日,初春的暖陽灑滿大地,萬物復蘇的隴城鎮顯露著一派明媚的春光。
“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田野里,一群小鳥爭論一個有趣的問題: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孩子們稚嫩的朗朗讀書聲,在隴城鎮南七小學的上空回蕩。
“‘走教’活動由園區管理調配,將校車接送孩子變為接送教師,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碑厴I于天水師范學院的汪凱,對于隴城鎮開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模式一語中的。

“我一走進學校,孩子們都會歡呼雀躍地喊:‘音樂老師來了!’這一刻讓我很欣慰!薄白呓獭崩蠋熗醴宸逭f,以前,因師資短缺,好多學校沒有音樂和美術課。“我給孩子們教的第一首歌是《國歌》。”音樂像一汪清泉,流進了孩子焦渴的心田,滋潤了芬芳的土地。那一刻,讓我心里充滿一種神圣感:音樂真的能達到心與心的默契和交融。
“年輕教師猶如一股新鮮的血液,為荒疏的學校注入了一股強大的活力,激活了孩子們想象的空間!痹恰肮鈼U司令”的上袁小學教師楊春霞有著最為深切的感觸。
“以前,音、體、美由一個教師身兼數職帶,他們都是非專業老師,講不出什么東西,只能照著葫蘆畫瓢,教學質量難有提高。”南七小學陳校長說,音樂課只能放錄音機或者U盤下載給孩子們聽,這種教學模式既占用了老師精力,也讓教學進入一種惡性循環,教學質量收效甚微。
陳校長告訴記者,自從“走教”活動開展后,學校音樂課有了歡樂的歌聲,美術課也讓學生的書本變得五顏六色,豐富多彩,操場上有了歡歌笑語。

園區建設破解師資均衡發展難題
近幾年,秦安縣農村學校布點多,辦學條件差距大,苦瘠的山區留不住老師!翱兹笘|南飛”成為教師行業運營中的發展之困,教學質量也曾一直徘徊不前。生源流失大,成為鄉村教育質量提升、均衡發展的障礙。
為破解這一難題,秦安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在隴城鎮開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投資建設了隴城教育園區。
據了解,隴城鎮小學布點分散,鎮轄小學7所、教學點12個,小學學生1985名,校均教師7名。因教師和生源急劇減少,一些辦學點逐漸顯出荒涼景象。教育資源的短板一直困擾著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成為山區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
“巡回‘走教’可有效緩解教師短缺的問題!彪]城鎮教育園區副主任王軍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校車接送學生變為接送教師,將僻遠山區教學點學生撤并到規模較大的小學上學,每天用校車接送學生上下學,需接送學生387人,共需校車14輛,估算每天費用4200元。如用校車接送距離較遠的教師到學校上課,晚上在住宅小區食宿,接送教學點教師需校車3輛,預算每天費用900元,這樣每年可節約60多萬元。

據了解,隴城鎮巡回“走教”學校涉及許墩、南七、張灣3所小學和硬坡等12個教學點,共60個班級。園區按照“資源共享、聯合互動、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搞高質量”的總體思路,探索出一條鄉村創新辦學模式,推進了教育均衡發展。
“隴城教育園區的建設運行,不僅有效改善了鄉村老師的居住條件,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還在促進貧困鄉村教育均衡發展、破解教育發展難題方面探索了新路子!苯,在教育部在北京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秦安縣委副書記、縣長程江芬如此說。
作為全省首家開啟“教師走教”模式的“秦安樣本”,將為教育事業的發展鋪就一條開闊的大道,迎來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