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個主題,采取四種模式、推行三項機制、通過三個結合,用活“崗位大練兵、業務大比武”活動載體,強力推動鄉村干部提素質,強能力,真服務,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凝聚了強大合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種模式,激活素質“提升關”。堅持把提升綜合素質作為鄉村干部做好本職工作的首要任務,一是集中深入學。把集中學習作為工作常態,督促指導各鎮高質量開展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落實鎮機關會議、鎮村干部大會會前集體學習制度,積極邀請縣上領導、專家學者舉辦鄉村干部大講堂、第一書記大講堂等,不斷提高鄉村干部政策理論水平。年內,17鎮已舉辦大講堂85場次、參與鄉村干部8000余人次。二是個人自覺學。積極倡導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督促鄉村干部每天通過學習強國、甘肅黨建APP等平臺開展個人自學。縣鎮兩級通過現場查看、現場提問和電話詢問等方式進行隨機抽查,倒逼鄉村干部持久學、系統學。三是現場觀摩學。根據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基層治理和黨支部建設標準化等不同重點工作,指導組織各鎮鄉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開展現場觀摩活動,讓大家在看實績、聽做法、談打算中,找準短板不足,拓展思路視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四是理論測試學。把理論測試作為檢驗學習效果的有效抓手,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基層黨建、鄉村振興等工作重點,定期不定期組織開展理論知識集中測試,通過亮分數,明不足,樹榜樣,在廣大鄉村干部中形成了比學趕超、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三項機制,構建能力“檢驗關”。聚焦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始終把鄉村干部能力建設擺在首位,一是推行菜單培訓機制。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由縣委組織部牽頭,列出鄉村干部“需求清單”,由縣委黨校組建“巡回黨校”,定制“私人菜單”,深入鎮村開展廣泛培訓。今年以來,圍繞“三農”工作、鄉村產業發展、公共就業與勞務輸轉等開展現場培訓28場次,培訓鄉村干部1500余人次。二是推行師徒結對機制。在各鎮探索開展鄉村干部師徒結對傳幫帶培養模式,即由鎮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站所領導分別結對3-5名能力薄弱鄉村干部,通過理論共學、業務共促、服務共做,循序提升鎮村干部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三是推行示范引領機制。組織鄉村干部現場觀摩基層黨建示范點、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特色產業種植示范基地等,采取鄉村負責人匯報、縣鎮領導點評、鄉村干部探討相結合的方式,在看示范、學先進中找差距、尋對策,拓思路,促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個結合,檢視群眾“滿意關”。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鄉村干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尺,緊盯群眾關心關注的大事要事日常事,“臺賬式”管理,“貼心式”服務,讓鄉村干部深植為民情懷,盡顯擔當作為。一是結合實際興產業。組織林業草原局、農業農村局、果業局等單位技術人員,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發展情況大調研,結合各鎮各村地理條件及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進一步指導做大做精做優蘋果、蜜桃、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助農持續增收。今年以來,全縣改造提升老果園2萬余畝,推行新技術9項。二是結合政策抓項目。采取縣級聯系領導總體謀劃,鎮領導包片、駐村干部包村、幫扶隊員和村干部包戶的“三包”落實模式,緊緊抓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機遇,實施完成一批村組道路建設、小巷道硬化、抗震房屋改造、農村廁所革命、美麗鄉村建設等群眾“急難愁盼”的惠民項目,累計受益群眾達3.5萬余人,進一步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三是結合活動促服務。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將崗位練兵與疫苗接種、環境衛生整治、防汛抗洪等民生實事結合起來,組織鄉村干部入農家院,進農家田,積極開展甘肅人社生物認證系統識別、水電費代繳、社保卡申請補辦、林果采摘運送等工作,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