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秦安縣堅持把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作為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扎實推進撂荒地整治,不斷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一是統籌謀劃“聚合力”。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面落實中央、省市耕地保護重大決策部署,建立“縣級統籌協調、部門牽頭負責、鄉鎮全面落實”工作機制,成立撂荒地專項整治工作專班,統籌推進各項重點工作,持續開展核實排查,真正做到全覆蓋無死角,不落一戶、不漏一塊。
二是精準摸排“明底數”。依托隴上國土云APP和“農事直通”APP,組織工作人員深入村組農戶、田間地頭,比對“三調”數據對縣域內耕地進行過篩子式排查摸底。聘請第三方專業技術人員對“三調”耕地未耕種圖斑、退耕還林圖斑、基本農田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篩選出坡度在25度以下且適宜耕種的圖斑,以鎮為單位下發撂荒地電子圖斑,指導各鎮進行核實摸排。
三是分類施策“抓整治”。堅持“宜種則種、宜經則經、宜轉則轉、宜改則改”的原則,采取農戶復耕一批、委托代管一批、規模流轉一批、集體助耕一批的“四個一批”措施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對有復耕復種意愿但勞動力短缺的群眾,通過由親友代種或村組織互助幫種方式,統籌使用勞力、機械等資源,幫助群眾復耕復種;對整戶外出或無能力耕種的群眾,通過“大戶承包、產業帶動、公司經營、股份合作”模式,動員群眾以土地入股,簽訂托管協議,由龍頭企業或合作社代種代管;對耕地基礎條件差、群眾不愿耕種、經營主體不愿承包的耕地,由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統一耕種,收益歸村集體所有,增加村集體收入。
四是健全機制“固成果”。全面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建立縣、鎮、村三級聯動監管體系,對全縣耕地實行網格化管理,常態化開展巡查監管,對發現的耕地撂荒、破壞等行為,及時進行核查處理。健全完善撂荒地整治驗收復核機制,對撂荒地復耕復種的經營主體和群眾,由村委會進行現場初核后,所在鎮委托第三方進行驗收、勾繪圖斑、形成驗收報告,由縣級驗收小組,按不少于整治面積30%的比例進行抽驗,確保整治一塊、銷號一塊、達標一塊。
(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