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報道之天水在線聚焦清水縣秦亭鎮
突出優勢抓特色 培育產業求發展
核心提示:近年來,秦亭鎮不斷壯大“大麻、蠶豆、核桃、黃牛、放養雞”五大特色產業,全力實施“121118”農業產業化建設工程(10萬只放養雞,2萬頭黃牛,1萬畝核桃,1萬畝大麻,1萬畝馬鈴薯,8000畝蠶豆),使全鎮農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

秦亭鎮位于清水縣城東部28公里處,東鄰陜西省隴縣,西靠清水縣新城鄉、白沙鄉,南鄰清水縣山門鎮,北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素有“隴右東大門”之稱,省道蓮寺公路橫穿全境,“秦亭”因秦人先祖贏非子牧馬有功封邑于“秦亭”而得名。秦亭鎮由原百家、秦亭兩鄉于2004年合并建成,屬清水縣6個建制鎮之一。止2007年底,全鎮轄19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3503戶,16400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48人,國民生產總值達3990萬元,其中農業總收入2884萬元,人均純收入1552元,人均產糧378公斤。全鎮土地面積227平方公里(34.03萬畝),其中耕地10.28萬畝,草地6.17萬畝,林地12.02萬畝,人均耕地6.5畝。海拔1500—2201米,年平均氣溫5-8 ℃,年降水量570—660mm,無霜期110—151天,屬高寒陰濕氣候,宜農宜林宜牧。境內長溝河、柳林河、秦亭河常年奔流不息,養魚業﹑水資源利用正待開發;小麥、玉米、馬鈴薯、大麻、蠶豆、胡麻等農作物長勢良好,“秦亭漢麻”以籽粒飽滿、出油率高、皮薄色白、柔韌性好遠銷東北;牛、馬、羊、豬、雞等家畜家禽健壯量大﹑肉質鮮美,新發展的“秦亭綠色放養雞”已為清水縣的“新寵”;烏龍頭、沙棘、核桃、野蘑菇、黑木耳、厥菜、野生藥材等林副產品倍受周邊消費者的青睞;

核桃
近年來,秦亭鎮黨委、政府按照“抓黨建、夯基礎、爭項目、興產業、作示范、強服務”的總體工作思路,緊緊抓住全縣積極實施追趕式戰略和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統攬,抓主抓重,推進全盤,全鎮經濟堅持 “走產業路,念畜禽經,建科技園,打果品牌”的總體思路,結合鎮情,確立“高山蠶豆、川地大麻、適地核桃、普遍養畜”的產業布局和“西果中麻東牛”的區域布局,堅持走“一村一品,數村一品”的產業發展路子,不斷壯大“大麻、蠶豆、核桃、黃牛、放養雞”五大特色產業,全力實施“121118”農業產業化建設工程(10萬只放養雞,2萬頭黃牛,1萬畝核桃,1萬畝大麻,1萬畝馬鈴薯,8000畝蠶豆)。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目標,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全鎮農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

放養雞(聯系電話:13993858517 0938-7281002)

黃牛養殖
圍繞發展抓產業。在立足資源優勢,充分分析鎮情和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鎮黨委、政府篩選出了既能突出秦亭特色與優勢,又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產業。采取“政策推動、資金牽動、技術帶動,市場牽動”的措施,一以貫之,突出重點,常抓不懈,堅持走“一村一品”、“數村一品”的發展路子,在發展上下功夫,在規模上求突破,在特色上做文章。特色農業種植上,建成了“以柳林、趙堯為主的1萬畝優質大麻基地;以張呂、站溝、盤龍、全莊4村為主的8000畝優質蠶豆基地;以樊夏、秦亭、李峴為主的2萬畝早實薄皮核桃基地;以張呂、站溝為主的10萬只放養雞養殖基地和盤龍、全莊為主的2萬頭黃牛養殖基地。形成了“服務部+農戶+基地+市場”的產業格局,并使其逐步向大基地、大產業方向轉變。同時,加大了塑料蔬菜大棚、中藥材種植,勞務輸轉等增效項目的扶持力度,拓寬增收渠道,穩定增加群眾收入。在全鎮建成了特色鮮明、規模較大、產業集聚度較高的特色經濟片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產業支撐。

蠶豆

大麻
圍繞產業抓項目。積極實施“發展抓項目”戰略,依托項目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鎮黨委、鎮政府把增加農業投入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積極爭取項目,多方招商引資,全面抓好項目的論證、爭取和建設。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龍頭企業及基地建設、農業科技推廣、勞動力轉移培訓等,狠抓了項目建設。先后爭取和實施省列萬畝優質核桃示范基地建設、規模養殖、大麻基地建設、農貿市場、科技培訓、農產品加工等方面項目10多項。在大麻產業建設中加大招商力度,借力發展,壯大自己。鎮政府與山西綠洲麻紡公司成功簽訂年1000多噸麻皮購銷合同,與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簽訂年40噸麻籽購銷合同。在蠶豆產業建設中,依托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與西班牙客商簽訂了鮮食蠶豆購銷合同,使昔日的小豆豆遠銷國外;在規模養殖中,與東阿阿膠集團徽縣代理商,簽訂毛驢收購合同。通過訂單的落實,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解決了長期困擾擴產增收的問題。在放養雞養殖上,加大招商力度,不斷拓寬銷售渠道,努力爭取商標注冊和產地認證,實現育雛—養殖—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發展鏈條,僅大麻一項,年畝均純收入500多元,種植戶共計增收300多萬元。同時,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在勞務輸出中,鎮政府與浙江瑞恒衣業有限公司、天津家政服務中心等5家用工單位,采取先培訓后輸出的辦法,簽訂了1600多人的用工合同,加強勞務基地建設,年均輸出4200人次,創收1680萬元。利用招商引資,項目爭取,有效解決了服務群眾缺資金,缺人才的困難,延伸了服務手臂,有力地支撐了全鎮農業產業的發展和形成。

圍繞項目抓服務。實行科級干部包抓重點項目、一般干部包重點工作責任制,強化服務。通過聘請專家、教授,下派技術人員抓好技術指導,引進推廣高新科技,帶動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上規模、上檔次、增效益。對推廣的新項目實行效益示范承諾制,“盈獎虧補”解除群眾怕擔風險的顧慮,加強項目推行;建立農資服務部,實現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開通農民信息網,搭建服務平臺,為農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服務;建立大麻、核桃、放養雞、黃牛養殖等特色產業經濟合作組織,構建農民為主體的市場體系,拓展銷售市場,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增強農戶進入市場的能力和組織化程度;扶持壯大界飛養殖場等龍頭企業,形成政府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互動促產業的良性發展格局。組織鎮村干部、種植大戶、技術人員外出參觀學習300多人次,舉辦由西北農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專家、教授級主講的各種培訓班200多期,培訓3萬多人次。共推廣塑料蔬菜大棚、黃牛凍配、雙壟溝播玉米增產、配方施肥等新技術10多項。激勵全鎮干部帶頭創辦經濟實體2個,直接承包科技項目5個,承包租賃土地興辦種養項目,干給群眾看,領著群眾干,促進農業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圍繞服務抓環境。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狠抓水、電、路、小城鎮、市場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改善產業發展硬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興辦機修梯田點5個,完成優質梯田350畝;新修核桃產業路4條21公里,新修通組路2條12公里,整修管護通鄉、通村路7條120多公里,鋪設涵管9處;產業路鋪沙2條21公里,完成沼氣“一池三改”工程168戶,新修柳林堤防工程1處540米,路基橋涵工程2處;完成百家堤防工程規劃和前期啟動工程,上報并爭取了柳林水庫修復工程。鎮區城鎮建設上,重點完善了公共設施建設,鋪設人行道彩磚15077.6平方米,安裝路燈13組26盞,配套建設排水管網1230米,栽植行道樹310株,美化樹種2.2萬多株,西山綠化100畝,啟動了14667.4平方米的農貿綜合市場,制定并實施了鎮區環境衛生及治安管理辦法,實行了門前責任“三包”。新農村建設上,完善了柳林示范村建設,硬化巷道2條160米,完成百家、劉峽、盤龍等3村新農村推進村巷道硬化 12條17160米,并以“三清五改”為重點,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拆除破舊院墻4500米,更換磚院墻3200米。硬化百家村休閑廣場1處983平方米。實施了蒲山組易地搬遷工程,新建農戶住宅68戶6596平方米。文明和諧村鎮、安全平安村鎮創建有聲有色。同時,本著活商、興農、強鎮的目的,進一步打造農產品交易平臺,暢通銷售渠道,從改善發展軟環境入手,創新干部管理體制,完善鎮村干部績效考核辦法,深化黨務政務公開,強化行政效能建設,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產業發展營造平安、穩定、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全鎮上下把心思放在干事業上、把精力放在抓發展上、把本領放在建產業上、把功夫放在抓落實上的良好風氣蔚然形成。2005、2006兩年連續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農村工作綜合一等獎,先后被省委、市委分別評為“五好”鄉鎮黨委、鄉鎮職能轉變先進鄉鎮、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等。

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