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大麻 闊步走向產業化
■ 天水晚報記者 張文都 王惠玲

特色產業優勢凸現
我市兩區五縣都有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比如麥積的蘋果、秦安的蜜桃、甘谷的辣椒。在清水,大麻就是支撐當地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片天。
今天的清水,在傳承大麻種植悠久歷史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大麻種植面積,“清水大麻”,這一特色品牌已打向了全國市場。如今,在走傳統種植路線的基礎上,清水大麻正在尋求和開創新的的發展脈絡。
依靠獨特的氣候特點和水質特性,清水縣借助自己歷史傳統上就盛產優質大麻的自然優勢,目前已經形成了秦亭鎮、山門鎮、白沙鄉、新城鄉一帶初具規模的大麻種植基地,以此輻射帶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也讓當地農民依托這一產業,走向了富民之路。日前,記者深入清水,探訪了該縣大麻種植基地。
現在,雖然大麻的采收季節已經過去,但大麻在清水一些鄉鎮農戶手中的粗加工和銷售,還在進行當中。當地一位農戶告訴記者,清水大麻悠久的種植歷史,使當地種植農戶個個都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因此,清水大麻的品質極佳,麻皮韌性好、皮色白、麻桿高而直,麻籽顆粒飽滿、出油率高,清水大麻的美名得以遠播省內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清水縣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當地政府把增加農業投入與產業開發相結合,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龍頭企業及基地建設、農業科技推廣等工作,在大麻產業建設中加大了招商力度,借力發展,壯大清水的縣域經濟,有力地支撐起了全縣農業產業的發展。
清水大麻主產區之一的秦亭鎮書記兼鎮長陳德峰告訴記者,近年來,借助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種植大麻的傳統優勢,秦亭鎮堅持“市場就是效益、市場就是產業”的新理念,在探索中尋找出路,在銷售中占領市場,走出了一條大麻產業發展之路。特別是今年,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大麻種植產業,鎮政府通過采取“以點帶面、重點扶持、整體推進”的措施,投入15萬元扶貧資金,重點扶持大麻基地建設,在劉峽、店子、柳林、趙堯、百家、黨河等6村建成萬畝優質大麻種植基地一處,建成了沿清秦公路東起劉峽、西至百家吳門的5000畝大麻種植長廊,使全鎮大麻種植面積達到兩萬畝,大麻種植步入良性發展態勢。
政府扶持贏得市場
采訪中,秦亭鎮書記兼鎮長陳德峰告訴記者,歷史上,“秦亭漢麻”就有久遠的種植歷史,更以其上好的質量受到各地客商的青睞。近年來,秦亭鎮種植的大麻在銷售市場上贏得良好口碑的同時,也為廣大農戶掙回了票子,農戶種植大麻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了全力打造大麻種植名鎮的品牌,去年,鎮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爭取項目,籌措資金,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著力發展大麻規模種植。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秦亭鎮已爭取縣扶貧辦貧困戶大麻種植項目資金15萬元,今年扶持柳林等4村、333戶困難戶,補助價值3萬元優質大麻種子3000公斤,價值12萬元復合肥4萬公斤,采取提純復壯、配方施肥等新技術種植優質大麻1000畝。這些措施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種植戶的積極性,為全鎮大麻規模化發展闖出了道路,奠定了基礎。為了做大做強大麻這一特色優勢產業,去年,秦亭鎮還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除成功與甘谷大漠行麻編鞋業有限公司簽訂麻皮供貨合同外,還與山西綠洲麻紡公司成功簽訂了大麻麻皮收購合同。從去年新麻上市到今年5月,在鎮政府的牽線搭橋下,秦亭鎮為山西綠洲麻紡公司提供了1000噸以上符合公司收購等級標準的麻皮。與之相對應的是,山西麻紡公司也在大麻收購季節,為大麻集中種植區域的農戶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剝皮機,幫助農戶及時采收、剝皮,滿足貨源供應。
在清水縣另一個大麻主產區——山門鎮,鎮上同樣加大了種植大麻的扶持力度。山門鎮書記兼鎮長南海燕告訴記者,去年劉崖村被鎮上確定為大麻種植示范點,在劉崖沿河兩岸川塬地集中連片種植優質大麻300多畝,戶均3畝,鎮政府采取每畝大麻無償補助顆粒磷肥1袋、調配6臺播種機的措施,鼓勵和引導群眾擴大大麻種植面積。同時,由政府出面與外地客商簽訂購銷合同,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目前,山門鎮大麻種植面積已達5000多畝,預計全鎮大麻年產值可達700萬元以上,僅此一項,可增加農民純收入400多元。
“采用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全鎮充分發揮了自身優勢,從提純復壯改善品質、配方施肥提高單產、發展訂單拓寬市場入手,因勢利導,帶動了全鎮大麻種植規模的迅速擴張。”陳德峰說,到目前為止,秦亭鎮大麻種植面積已由2006年的6800畝擴大到了今年的15216畝,每畝產值都在1500元以上。

剝麻皮
產業發展持續升級
“大麻渾身都是寶。麻皮是紡織品上好的原材料,麻籽是老少皆宜的休閑食品,就連看似無用的麻桿,也是制造輕型板材的上好原料。”清水縣山門鎮書記兼鎮長南海燕對記者說。
當地一位姓劉的農戶告訴記者,目前全鎮人均種植大麻大概有一畝左右。去年大麻豐收,外銷價格也很好,種得多的人家光賣麻皮就能收入五六千元。今年大麻采收后,各地客商給清水麻皮的收購價格平均在每斤6元左右,雖然價格沒有去年高,但一畝大麻能產麻皮一百多斤,光麻皮一項,農戶就能收益上千元。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剝過麻皮后的麻桿,是建材行業生產加工輕型板材的上好原材料,但以前絕大多數麻桿在剝完麻皮后,就被農戶當成燃料用來燒火了。近幾年,隨著建材行業環保型木板的熱銷,清水大麻種植不時也能碰到前來收購麻桿的客商,收購價平均在0.06元/公斤左右。
南海燕告訴記者,作為傳統產業之一,目前農戶種植大麻的做務能力、耕作技術、科學種植的總體水平相對滯后,為徹底改變過去粗放經營、粗放管理的傳統種植模式,向精耕細作、集約經營轉變,鎮政府努力組織農戶做好采收、剝皮、貯藏等工作,不斷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麻皮品質,力爭把這一支柱產業做大做強。
采訪中,山門鎮鎮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全鎮已將大麻種植區域依氣候、海拔、土壤等劃分確定了小區,每個小區由1名科級領導包抓,小區內涉及村由聯系村干部和農技員負責生產技術,從大麻選育品種、提純復壯、配方施肥、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等生產環節入手,實行“包村包組包農戶包地塊”的“四包”責任制,形成了大麻生產有人專管、有人指導、有人跑項目的格局。另外,針對地理位置偏僻,農戶思想意識相對落后等問題,鎮上還將著手組織成立大麻種植專業合作組織,注冊成立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收購,使全鎮大麻種植、生產及銷售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今后,全鎮大麻還將有望實現網上交易。
“今后,全縣大麻生產將步入分戶管理、規模種植、訂單銷售和產業市場化、市場產業化的發展軌道。借助農資服務部,清水大麻將在穩定市場價格的基礎上,廣開銷售渠道,讓大麻產業發展持續升級。”清水縣政府一位工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