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業大發展 人民群眾得實惠
清水縣交通局黨總支書記 談天福
按照清水縣委關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部署和要求,清水縣交通局在認真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圍繞確定的調研課題,深入各鄉鎮、有關單位和農戶進行了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別談話、設置意見箱、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求了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召開了專題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結合各自實際和工作實際以及征求到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查找了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性、黨風、黨紀、工作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明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措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近年來,清水縣交通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骨架,建設環線,延伸村組,暢通村組出口,完善網絡,提高等級,建設場站,服務社會”的發展思路,突出重點公路、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和養護三項重點,狠抓交通項目建設,加強交通運輸管理,全縣交通工作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結合縣情實際,理清完善交通發展思路。清水縣境內既沒鐵路,也沒有空運和水運,還遠離國道,僅有一條省道305線過境段,縣鄉公路是主要運輸線路。交通落后是長期以來遏制清水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清水縣交通局在多次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構建骨架,打通出口,建設環線,提高等級,延伸村組,完善網絡,路運一體,站場同步”的發展思路,制定了近期建設規劃,即建設一個以縣城為樞紐,東接陜西隴縣,南接天寶高速,西接天讒公路,北通省道305線的東西南北“十”字形主骨架,縣際、縣鄉、鄉際、鄉村公路為網絡,力爭“十一五”末全縣公路主干線達到三級以上標準。以打通出口為目標,狠抓“大交通”建設,重點爭取和實施“南出口”縣城經草川至麥積區社棠鎮接310國道的清社公路建設,“東出口”清水至隴縣二級公路,“北出口”天水至平涼高速公路選線過境清水爭取工作,“西出口”紅堡至秦安古城四級公路鋪油,連接18鄉鎮的大環線四級公路。
搶抓發展機遇,交通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十五”期間,清水縣共開工各類交通建設項目175項,總里程達856.94公里,總投資1.9億元。去年以來,進一步加快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搶抓國家“十一五”期間農村公路建設“五年千億元工程”的新機遇,相繼有35項交通項目開工建設,投資額8127.6萬元。清(水)秦(安)通鄉油路工程完成總投資1402萬元,已交付天水市公路總段管理。清(水)隴(東)通鄉油路完成路基土方10.6萬立方,新建涵洞18道,路面鋪油全線貫通,累計完成工作量1036萬元。桐張公路順利開工,今年10月底完工。大中修及危橋加固工程完成投資963.2萬元,清水至麥積(清水段)大中修工程完成工作量561.7萬元,大溫公路水毀修復工程(白沙至閣河口段),完成工作量217.5萬元。蓮寺公路水毀修復工程(閣河口至山門段)完成工作量86萬元, 6月中旬全面完工。大溫公路閣河口橋危橋改建工程完成總投資4萬元,王玉路雙曲拱橋維修加固工程完成投資7.3萬元。
發揚清水精神,清社公路建成通車使用。舉全縣之力,凝萬民之心,發揚“寧在苦中干,不再苦中熬”的清水精神,采取先干后爭,邊干邊爭,邊爭邊干的辦法,由18鄉鎮分攤完成全線150多萬方土方工程,由天水陸橋公司等六家企業承建石方工程和構造物。天水蘭天集團、天水昊峰礦業集團等民營企業贊助300萬元,縣科級一般干部紛紛捐款170多萬元,縣財政籌措200多萬元,沿線群眾及干部職工義務投工20多萬個工日。清社公路路基工程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線貫通、達到使用性通車。按照設計要求和批復的工程量,已全部完工全線貫通,完成投資3778萬元。同時,對清社公路全線的路肩、邊溝、邊坡、路面、塌方進行整修清理,災害路段進行治理,共補修邊溝776米,修建擋墻63.15立方米,特殊路基處理1.5萬立方米,清理塌方2.9萬立方,土方2.6萬立方,整修鋪砂31.34公里。多方協調有效解決了星火廠沿線的房屋拆遷問題,鋪油工作全面啟動。
突出以人為本,努力改善保障民生問題。為了徹底改善鄉村交通道路通行不暢,群眾致富難的問題,縣委、縣政府實行“多修多補、少修少補、不修不補、以獎代補”的扶持政策,激勵鄉村群眾多修路、修好路。自2004年就設立了農村公路通達工程以獎代補發展基金,縣財政拿出20萬元為基數,以后每年增加用于農村公路建設獎勵補助。實行縣級領導包抓鄉鎮、鄉鎮領導包線路、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包戶、農戶包工程任務、交通部門包抓技術服務和質量把關的“六包”責任制,層層分解落實目標責任制。在資金籌措上,采取“一事一議”、“一路一議”,民主決策,用“以金代勞”、“以車代勞”的形式彌補了勞力不足和工程進度慢、工程質量不高的問題,適當租用大型機械參與施工,人機結合,更好地帶動群眾修路。累計完成窯店至倪徐等6條64.9公里通達工程,完成21條111.2公里百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設,新修整修通村公路48條209.7公里,新增農村公路通車里程208.6公里。打通山門玄頭至隴東田灣3.4公里、金集張牛至賈川吊坪8.3公里跨鄉通村斷頭路建設。籌資137萬元,建設了紅堡鎮溝門、賈川鄉賈川、山門鎮李山、永清鎮柳灣4座便民橋竣工通車。
立足持續發展,完善創新交通體制機制。牢固樹立“建設是發展,養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以養護工作的成效,鞏固建設的成果,延長公路使用壽命,提高車輛通行能力,縣交通局管養的7條157.114公里縣鄉公路,平均好路率達50.7%,綜合值68.4。完成優等路20公里,良等路45公里,標準化養路65公里,自力更生改造公路1公里,建成文明樣板路1條27.5公里。一是縣委、縣政府對縣鄉公路養護十分重視,每年從縣財政轉移支付中落實一部分資金用于公路養護,彌補了養護資金不足的壓力。二是縣政府從2004年制定出臺了鄉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落實了“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養護管理模式,開展 “筑路月”活動,集中力量對縣域所有道路突擊養護,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通局養護任務量大線多的壓力。三是全面落實養護人員、養護材料、資金、管理“四到位”,強化了工效掛鉤、獎優罰劣、按勞取酬的養護經濟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真正把“以養為主”的公路建養原則落到實處。四是大膽創新和發展農村公路養護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探索從源頭上解決養路費養人不養路的新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的養護補助資金使用效益,提高農民養好公路的積極性。五是注重經常性養護、預防性養護、周期性養護工作,督促養護代表工勤上路、勤出工,發現路況病害及時得到有效處治,防止病害擴大蔓延。
堅持建管并舉,交通運輸體系健全完善。清水二級汽車站建設完成主體工程,建成新華、黃門、土門、百家鄉鎮汽車站4個,賈川、王河、松樹3鄉鎮汽車站建設完成基礎工程。深入學習宣傳“一法三例”等重要交通法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宣貫“一法三例”等交通法規,增強了廣大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關心交通、支持運輸管理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為依法治交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按照運輸行業“三關一監督”、“五不出站”、“十嚴禁”的安全管理要求,抓好源頭管理,建立長效安全管理機制,促進人、車、路協調發展。集中開展了全縣交通安全整頓工作,對全縣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進行了拉網式大檢查,糾正違法、違章行為,查扣“三無”車輛和報廢車輛,強制農用車輛退出鄉村道路客運市場,確保了轄區交通安全暢通,大大降低了鄉村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對全縣農用車等“五小”車輛進行了認真排查和造冊登記,做了建檔和掛牌入戶等服務工作,同時深入開展以“五整頓、三加強”為主要內容的路面行車秩序整頓工作,從而凈化客運市場秩序,推動客運安全工作的持續,較好發展。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清水縣交通基礎條件明顯改善,投資環境日趨變好,但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交通滯后,進不來,出不去,通而不暢,暢而不快的問題十分突出。公路普遍存在“四低”問題(技術等級低、路況質量低、通行能力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低),特別是農村道路建設欠賬太多,尤其是在對外連接和溝通上,至今沒有建成一條高速公路,進出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我縣與外界的交流聯系和經濟發展。清水要發展,交通要先行。如何盡快改變目前交通滯后的現狀,這是必須高度重視和優先解決的戰略問題。在今后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清水縣交通局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三個服務,做到四個統一,抓好五項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大投入,突出重點,努力建設和完善四通八達、功能齊全、方便快捷的集公路、鐵路為一體的現代化交通網,為進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立足三個服務 一是服務清水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圍繞實施追趕戰略和跨越式發展目標,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服務新農村建設。按照農業產業化“6431”工程建設要求,抓好通村路、通鄉路、村組路、產業路、水泥路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三是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積極推進農村客運市場管理,增加運營車輛,讓人民群眾出行滿意。
做到四個統一 一是堅持在又好又快發展中實現交通建設與服務的統一。不斷擴大交通服務業市場主體總量,提升交通運輸產業層次和服務質量,將交通服務于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的根本要求落在實處。二是堅持交通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的各個環節,始終貫徹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和環境保護政策,提高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逐步使交通成為一個低能源消耗、低資源占用、低建設成本、低使用成本和低環境污染的行業,使交通建設與周邊自然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協調發展。三是堅持交通建設進度、質量、安全、效益的有機統一。針對交通安全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安全生產體制、機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杜絕群死群傷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實現交通事業安全發展。四是堅持交通發展與關注民生的有機統一。始終把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交通運輸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交通工作的最終評價標準,努力提高交通的綜合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