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水 縣 工 作 匯 報
中共清水縣委書記 王振宇
(2010年10月18日)

2006年以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進一步支持甘肅加快發展等重大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撐”和“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思路和市委、市政府“1135”區域發展戰略,圍繞建設富裕、文明、和諧、魅力新清水這一目標,以保增長、擴內需、強基礎、調結構、促和諧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龍頭,以招商引資為抓手,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深入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旅游富縣”五大戰略,大力推進“中部率先、南部開發、西部崛起、北部提升、東部培育”五大區域布局開發,壯大鄉域經濟,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面貌變化巨大,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經濟社會保持了跨越式科學發展的良好局面,清水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時期。我縣先后榮獲全省二期義教工程項目縣一等獎、全省雙擁模范縣“五連冠”稱號,先后被評為全省農家書屋試點先進縣、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全省兩基攻堅先進縣、全省第八屆全民健身活動先進縣、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縣,相繼被命名為省級平安縣、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省級衛生縣城和省級文明縣。

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全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以落實省、市、縣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為重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得到提升,主要經濟指標逐年增長。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8.01億元,比“十五” 末增長1.02倍,年均增長15.1%;人均GDP達5652元,是“十五”末的1.98倍,年均增長18.6%;大口徑財政收入達7100萬元,是“十五” 末的3.4倍,年均增長3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0.1億元,比“十五” 末增長6.08倍,年均增長63.1%;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45億元,比“十五”末增長1.14倍,年均增長20.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650元,比“十五”末增長63%,年均增長12.9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04元,比“十五”末增長63.4%,年均增長1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3項指標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今年元至9月份,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2.8億元,同比增長12.65%;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056萬元,同比增長30.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3億元,同比增長37.04%;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1億元,同比增長20.16%;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8500萬元,同比增長80.0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997.17元,同比增長18.07%。
一是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推動了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按照“走產業路、念畜禽經、打果品牌、建蔬菜園、發勞務財、富全縣民”的總體思路,以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為總抓手,以實施六大增收工程為載體,大力推進“6431”產業化富民工程,不斷培育壯大林果業、畜牧業、經作業和勞務業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紅堡科技養殖園區、蘇屲千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秦源牧業良種雞繁育基地、五大林果產業帶、魏家塬優質果品示范基地、菊香中藥材加工、鑫淼肉雞加工等一批農業示范基地、園區、龍頭企業建成并發揮效益,核桃、蘋果、肉牛、土雞、蔬菜、中藥材等特色主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布局逐步優化、品牌優勢凸顯、效益顯著提升。200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1.4972億公斤,比“十五”末增長28%,年均增長7 %;干鮮果種植面積達37.69萬畝,比“十五”末增長1.95 倍,年均增長27.55 %,其中優質核桃19.86萬畝,蘋果16.5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8萬畝,比“十五”末增長33.3 %,年均增長8.5 %;畜禽飼養量達259.2萬頭(匹、只),比“十五”末增長87.77 %,年均增長17.06%,其中肉牛飼養量達10.56萬頭,雞194.67萬只;勞務經濟快速發展,2009年多渠道輸轉勞務人員5.69萬人次,實現 勞務收入4.26億元,勞務收入較“十五”末增長2.87 倍。當年農業總產值達9.43億元,比“十五”末增長70%,年均增長14.17%。加大整村推進扶貧和連片式開發力度,農村貧困面比2005年下降了6.6個百分點!笆晃濉币詠,全縣農業產業化建設成效明顯,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二是大力發展工業主導產業 ,確保了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按照“建設產業園區、培育骨干企業、發展主導產業、壯大工業經濟”的思路,立足工業資源優勢,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以工業項目為支撐,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打造地方工業品牌,壯大工業規模效益,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對財政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通過加快推進工業經濟增長點培育工程和重點企業擴稅增效工程,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支持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狠抓節能減排,天河酒業、軒轅紙業、鑫燁化工、天賜實業、綠盛堂等重點企業呈現出規模擴大、效益提升的良好態勢。新城、小泉、上邽、東關工業集中區和溫泉旅游開發區建設有效推進,入駐企業運營良好。省級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啟動建設,成為聚集優勢企業、促進全縣工業發展的重要平臺。礦產資源開發、酒飲、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工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64億元,比“十五”末增長78%,年均增長15.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7108萬元,比“十五”末增長3.18倍,年均增長43 %。
三是努力構建商貿旅游市場 ,促進了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完善了縣城綜合商貿中心、西關什字商貿城等市場,新建了畜禽綜合交易、農貿專業市場、社區市場和客運市場,以及山門畜禽、遠門果品、隴東干果和白駝仔豬等一批市場。積極推進“萬村千鄉”農家店建設、家電下鄉補助、“退市還路”市場工程,城鄉一體化市場網絡和現代流通體系初步建立,朝東、家樂等一批新型購物廣場建成運營,逐步構建了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由縣城中心向廣大農村輻射,以活商富民為目標的城鄉商貿市場網絡。堅持把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實施《清水縣旅游總體規劃和重點景區規劃》為重點,以構建與關中——天水經濟區并軌的新型旅游業發展體系為關鍵,大力加強清水溫泉、充國陵園、花石崖等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推出具有清水特色的溫泉康體游等五大旅游項目,吸引了各地游客。清水溫泉度假村、小華山旅游度假村等一批設施竣工投入使用,有效拉動了旅游業快速發展。2006年以來,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46.5 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 2.88 億元,分別是“十五”期間的3.55 倍、5.88倍。積極扶持非公經濟發展,全面落實優惠政策,健全服務保障機制,非公經濟規模不斷發展壯大。2009年,全縣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9665萬元,比“十五”末增長3.4倍,年均增長34.5 %。全縣城鄉市場體系日趨完善,商貿旅游業蓬勃發展,社會消費品基本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
四是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城鄉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以改善城鄉面貌為目標,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建設。天平鐵路、莊天二級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先后開工,2007年6月,打通了清社公路,通達通暢、通鄉油路工程建設成效顯著,新修、改造境內道路856.94公里,全縣通車總里程達2020公里,18鄉鎮和131個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通班車率達90%,初步改變了清水境內交通落后的現狀。全縣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各類資金4.18億元,確保了25個示范村、100個推進村和18個促進村的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結合易地搬遷和災后重建項目,共搬遷新建村莊31個,統規統建村莊57個,新修房屋10899戶54495間,探索形成了新村建設型、舊村改造型、異地搬遷型、小城鎮建設型和產業帶動型等五種新農村建設模式,特別是異地搬遷模式的成功經驗在全市予以總結推廣。狠抓了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優質梯田8.1萬畝、土地開發整理8.7萬畝;實施遠門、金集、王店等飲水安全工程16處,解決了14鄉鎮88村8.12萬農村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建成農村沼氣累計達13224眼。按照“東擴西延建新區,集中改造中心區,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打造隴上精品山水園林縣城”的總體思路,以建設天水生態旅游后花園為目標,以“三城聯創”為載體,加快縣城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熱、電網、通信、綠化等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拔鍣M九縱”的道路網絡基本形成,西江新城、金水嘉苑、濱河銘苑、中山華庭、西苑小區等商住小區和縣城集中供熱、生活垃圾填埋場、客運汽車站等公益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城市品味。東部新城區充國廣場、北環東路、14號路、清水大劇院、城區供水改擴建、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縣城電網改造、牛頭河翻板壩、牛頭河十里風情線建設等重點工程先后開工,城區面積擴大到5.3平方公里,較“十五”末凈增1.4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達25%,集中供熱率達60%,縣城空間進一步拓展,城市功能趨于完善。紅堡、白沙、秦亭、山門等12個重點小城鎮建設成效顯著,輻射帶動效應發揮明顯。以建設全國生態示范區為目標,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天!惫こ毯偷略炝置娣e31.3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0.9%。
五是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 ,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長。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圍繞礦產、林果、肉牛、土雞、無公害蔬菜、綠色中藥材等優勢產業開發,引進了鑫燁化工、軒轅紙業、天賜實業等一批企業和項目。特別是搶抓國家擴大內需、災后重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等良好機遇,堅持實行縣級干部聯系包抓重點項目責任制和鄉鎮、部門年度項目綜合目標責任制,不斷加大項目論證爭取和實施力度,建成了一批涉及交通、水利、城建、電力、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項目,累計爭取國家項目建設資金13.49億元,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總體目標,全縣累計投入重建資金6.34億元,8888戶農村居民重建住房全部竣工入住,2184戶6144間房屋的維修加固全部完成,交通、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重建項目進展順利,有的已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的2.84億元提高到2009年的20.1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03億元,是“十五”期間的5.91倍。其中僅2009年一年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就相當于“十一五”前三年的總和。
六是全面推進各項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企業改制和農村綜合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行政、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投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60戶縣屬企業全部完成改制,其中27戶民營化企業運營良好。2008年10月,我縣被列為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至2009年底主體改革任務全面完成,林改確權到戶面積64.23萬畝,合同簽訂率、頒證率、建檔合格率、糾紛調處率均為100%,初步建立了集體林地林權到戶經營管理的新機制,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檔案管理工作現場會在我縣成功召開,前不久,我縣參加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百縣經驗交流會,介紹了做法經驗。武漢凱迪生物質能源項目順利推進,完成林地流轉20.2萬畝。農村土地流轉有序進行,通過引進蘭州高原夏菜集團公司等企業,在永清鎮魏家塬、陳家塬和泰山廟塬等地率先試點,完成土地流轉面積14000多畝。在教育、衛生系統推行了領導聘任制、職工末尾待崗制、結構工資制三項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效果。不斷加大鄉鎮職能轉變力度,縣政府機構改革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購、整合財政支農資金試點工作成效顯著,財政“一冊明”、“一折統”管理全面實施。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積極組團參加蘭洽會、廈交會、西交會、伏羲文化旅游節等重大節會活動,成功舉辦三屆軒轅文化旅游節暨經貿項目洽談會,凝聚了民心人氣,擴大了對外影響。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累計簽約新建招商引資項目370項,總投資45.34億元,到位資金12.04億元;續建招商引資項目90項,總投資達47.1 億元,到位資金11.73億元。不斷加強對外合作交流,積極主動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省農科院簽訂科技合作協議,獲得了先進技術、人才、管理和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幫助;與蘭州市安寧區、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陜西省楊陵區締結為友好縣區,初步形成了促進區域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2010年9月18日至24日,組織各鄉鎮黨委書記、縣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赴晉、冀、京、魯等地學習考察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情況,9月25日及時召開了學習考察總結會議暨全縣三級干部大會,經過認真研究,制定提出了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3331”工程建設的新目標和新任務。
二、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改善民生,和諧社會建設穩步推進
始終把促進社會和諧進步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千方百計改善和保障民生,全力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為全縣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重視科技推廣與應用,科技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合理調整教育布局,加大校舍改造力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2006年以來,全縣共實施重點教育項目27項,完成投資8360萬元,總面積達8.85萬平方米。全力鞏固擴大“兩基”成果,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由2005年的92.6%提高到2009年的96%,青壯年文盲率由2005年的3.41%下降到2009年的2.7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由2005年的98.96%提高到2009年的99.31%。城鄉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衛生保健體系不斷完善,縣醫院和中醫院住院樓、25個村衛生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縣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和醫療救治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由2007年的80.27%增至2010年的90.71%。高度重視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2007年創建成全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水平提升,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今年舉全縣之力創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已通過省上組織的初驗。城鄉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新建鄉鎮文化站5個、農家書屋206個,為培養新型農民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文化基礎服務網絡。85%的行政村實現了信息網絡和有線電視村村通,光纜線路通達全縣各鄉鎮,寬帶上網用戶迅速增加,新發展有線電視用戶2.1萬余戶,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由2005年的86%提高到2009年的88%,廣播電視宣傳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
二是民生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在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惠民實事的同時,縣上每年都為群眾承諾興辦一批實事,使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以解決大中專畢業生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和再就業為重點,通過建成人力資源市場,楊家林再就業市場 、農商貿綜合市場再就業孵化基地 、成立啟智電腦培訓學校、下崗職工紡織服務社,啟動實施千名創業帶頭人培訓工程,切實加強了就業再就業工作!笆晃濉逼陂g,全縣城鎮新增就業10004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6%以內;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387人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14人923萬元;為1682人發放社保補貼,補貼資金465.4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397人。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低保和五保戶供養標準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民工工傷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連續三次以10%的標準提高城市低保,落實物價補貼,月發放保障金77.58萬元。全縣農村低保對象6075戶23359人,平均補助每人每月65元,月發放低保資金151.73萬元。1584名五保供養對象人均供養標準達到每年2046元。發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348萬元,救助1463人。累計為980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基本養老金3523.68萬元。積極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和村干部養老保險,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制度。2009年啟動干部職工住房公積金,涉及全縣148個單位6292人,交存公積金1468.84萬元,今年元至10月份交存1510.47萬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已建成廉租房1萬平方米,涉及住戶200戶,首批入住127戶,今明兩年再新建1800戶,目前一區工程已開工。為廉租戶發放補貼37.67萬元,為低收入家庭發放住房補貼120.06萬元。即將開工建設經濟適用住房5.81萬平方米,涉及住戶774戶,有效緩解了城鎮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堅持把“5·12”地震災后重建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按照國家和省、市要求,圍繞總體規劃,投資5.42億元,全面完成了災后重建任務,確保了受災群眾的生活。在全力抓好生產自救的同時,廣泛發動干部群眾捐款捐物,有力地促進了抗震救災和抗洪救災工作,得到省、市充分肯定。
三是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大力弘揚“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引導作用,緊緊抓住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節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有利時機,廣泛宣傳我縣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營造了干事創業、加快發展的社會氛圍。以創建省級文明縣為目標,不斷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窗口和文明家庭等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2006年以來,全縣共創建省級文明單位3個、文明鄉鎮1個,市級文明單位50 個、文明鄉鎮3個、文明行業和小區5個、文明村7個,縣級文明單位120個、文明村36個,“十星戶”達30012戶,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培育了一批不同層次、不同群體、不同類型的先進典型,在全縣形成了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良好風尚。圍繞爭創全省雙擁模范縣“六連冠”目標,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通過實行雙擁考評試點,不斷深化軍地關系,使軍民融合式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始終以“治安穩定、秩序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為目標,狠抓了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綜治基層基礎建設,全力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確保了社會大局的持續穩定。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了縣、鄉鎮、村三級矛盾排查調處網絡機構,把維護穩定工作重點向基層薄弱的村組、單位延伸,強化了鄉鎮、村一級工作,形成了黨政統一領導,政法綜治牽頭協調,集民間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于一體的“大調解”工作機制。嚴格維穩領導責任制,積極實行部門負責、領導包案、現場辦公等制度,有效促進了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達到了“群體性事件、信訪總量、刑事發案”三下降的目標。2006年以來,全縣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2496件,成功調處2471 件,調處成功率98%!皣来颉闭稳〉昧诵峦黄疲攸c整治取得新成效,無毒鄉鎮、社區覆蓋面達100%。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的平安創建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堅持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領導包案制度、信訪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等一系列制度?h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閱批群眾來信823件,縣信訪局接待群眾來信來訪1851件(次),其中來信507件,個人訪1103人(次),集體訪241批3655人。辦理省、市交辦案件36件?h信訪局立案交辦312件,辦結278件,辦結率為89%,直接答復和協調處理1539件(次),妥善處理了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2009年11月,經過縣委、縣政府認真調查研究,由主要領導親自包抓辦案,積極穩妥地解決了企業改制過程中50名廠長(經理)的遺留問題,在全縣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全面實施“五五”普法教育,積極開展了 “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的法律“六進”宣傳活動,有效提升了普法教育層次和水平。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開展了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全縣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工、青、婦、科協等人民團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加快我縣跨越式科學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