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清水縣半夏種植戶正在忙碌著整地施肥,為明年種植打下良好的基礎,典型種植戶永清鎮東關村村民唐世祥說:“今年他種植半夏20畝,純收入30萬元以上,半夏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一條致富新路”。

作為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藥材之一---半夏,在清水縣人工種植最早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近年來在川塬區有大面積發展,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年均種植面積在1萬畝左右,畝均收入在萬元以上,成為該縣沿四大水系流域群眾增收快富的主要產業之一,2006年清水縣半夏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并連續四年產銷量居全市第一。

“十一五”以來,我縣主打無公害半夏品牌,種植模式由露地種植向設施方向轉變,近年來主推的小拱棚作務技術,使得半夏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據調查,我縣半夏每畝投資1.2-1.5萬元,畝產值3.0-3.5萬元,正常年景(市場價格穩定、雨水正常)下畝純收入1.5-2.0萬元。半夏每畝下種量220-250公斤(鮮重),平均畝產鮮重750-1500公斤,折干重250-500公斤。2010年以來,我縣年均種植半夏1萬畝以上,主要分布在紅堡、永清、白沙3鄉鎮,其中小拱棚種植500畝,大棚種植20畝,總產達(干)78萬公斤,收購價格由往年的42元/公斤漲到130元/公斤,總產值達1.02億元。半夏市場行情一路高漲,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種植半夏的積極性,種植效益大幅度提高。永清鎮農民王宏彥去年種了6畝半夏,總收入達13.8萬元,紅堡鎮農民崔寶靈種植10畝半夏,平均畝產干半夏130公斤,畝純收入1萬元。

近年來,清水縣在川塬區大面積種植半夏,主打無公害半夏品牌,種植模式由露地種植向設施方向轉變,使得半夏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11年,全縣半夏采挖面積1.1萬畝,總產量150萬公斤(干),總產值1.05億元左右。半夏價格的一路走高,帶動了更多農民群眾自覺投入半夏生產,很多群眾自發從四川、河北等地調運種子,預計明年該縣半夏種植面積將有大幅度增長,半夏生產已發展成為清水農民群眾致富的一條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