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建基地興產業引領農民奔富路
甘肅日報記者 趙建卿

在清水縣白沙、永清兩鄉鎮交界處的西靈山峰頂,約有25畝的集雨大平臺與東靈山峰頂上約30畝的集雨大平臺遙相呼應,周邊環擁著3.3萬畝優質核桃示范基地。
近日,記者看到,這里已是路通、水通、山地成梯田的核桃園了,成為該縣到“十二五”末建成40萬畝優質核桃基地的主要示范基地之一。
近年來,清水縣結合本縣實際,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提出了“率先突出川區、著力提升山區、示范發展園區、統籌城鄉全局”的構想,堅持走“打果品牌、念畜禽經、發勞務財、建蔬菜園、富全縣民”的發展思路,以建設全省核桃大縣、肉牛大縣、土雞大縣、天水市大菜園和西部獨具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基地為目標,突出抓好林果、畜牧、經作、勞務四大支柱產業,重點實施了農業產業“4116”增糧增收富民工程,即4個“10萬畝工程”(10萬畝林果建設工程,其中當年新建6萬畝、鞏固提高4萬畝;10萬畝地膜增糧工程;10萬畝經作產業種植工程;10萬畝馬鈴薯繁育工程);年凈增肉牛1萬頭。截至目前,完成干鮮果基地建設7萬多畝,建成了西靈山東擴西延核桃示范基地、鐵爐梁鄧溝流域核桃基地、王河鄉林溝流域核桃套種及8個養殖小區,全縣肉牛飼養量已達18.92萬頭。

建基地創品牌 打造全省核桃大縣
“我縣按照‘修梯田、建果園、覆全膜、調結構、促增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創新機制,高質量建設、整流域推進,堅持抓點與擴面并重、規模與質量并重、新建與管理并重、生產與營銷并重的原則,穩步擴大基地規模,逐步提升果品質量,突出抓了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抓了果品產業基地建設工作。”清水縣果業局副局長趙小明站在西靈山的山梁向記者介紹說,“同時,我們利用扶貧項目資金積極引進了晉龍、遼核、香玲等核桃優良品種,并突出抓精品、辦亮點、搞示范、齊帶動,整合涉農項目,集聚資金,傾入人力、物力、財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近年來,清水縣為了進一步加快果品產業建設步伐,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科學地提出了“建設全省核桃大縣”的發展戰略,持之以恒地抓干鮮果基地建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目前已累計發展干鮮果45.8萬畝,其中核桃30.8萬畝,總產量達9000多萬公斤,產值達16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700元左右。
今年以來,全縣共建成干鮮果基地7.425萬畝,其中核桃6.3萬畝。全縣初步形成了東南北部干果、中西部鮮果的發展格局,建成了南部山區、東北部、中西部核桃產業帶和西部蘋果產業帶;建成了草川、隴東、秦亭、新城、黃門、白沙、永清、王河8個萬畝核桃鄉鎮,草川、隴東2個核桃化鄉鎮;建成了西靈山、西部五鄉鎮鐵爐梁鄧溝流域、王河鄉林溝流域等一批萬畝核桃精品示范園。同時狠抓了標準化果品生產和品牌認證工作,創建省級蘋果標準化示范園6個、核桃標準化示范園1個,該縣的核桃、蘋果、花椒已通過綠色食品產品產地質量認證,全縣的果品產業已由傳統的粗放型管理向科學的精細型經營轉變,果品產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日趨彰顯。
2009年,清水薄皮1號核桃產品榮獲第二屆中國核桃大會優秀獎,2011年清水縣選送的核桃產品在第二屆中國·浙江義烏林產品博覽會上獲全國優質農產品獎,為果品產業發展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示范園育良種 促畜牧業大發展
5月29日下午,在位于清水縣永清鎮蘇村北端的該縣萬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養殖戶鄧金亮的兩個肉牛養殖棚里,80多頭肉牛到了出欄的時間了。
“上個月,我已售出了54頭, 一年下來除過成本后,可收入十幾萬元。”鄧金亮對記者介紹說。
2010年5月,清水縣在這里啟動建設了肉牛養殖示范園區,并注冊成立了清水縣非子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良種牛繁育場。該繁育場計劃占地總面積150畝,入駐養牛戶50戶,總飼養量1萬頭以上。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54畝,總投資850萬元。入駐肉牛養殖大戶20多戶,建成牛舍2棟440平方米,雙循環青貯池500立方米。戶均可存欄優質肉牛100多頭,年出欄育肥牛300頭,總飼養量達到4000頭。可實現年產值1800萬元,利潤200多萬元,戶均純收入20萬元。
據了解,近年來清水縣畜牧產業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畜牧養殖小區建設為抓手,以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為保障,以創建知名品牌和建立營銷體系為動力,以肉牛產業大縣建設為重點,以實現全縣農業產業化建設工程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相繼出臺了支持畜牧業發展的多項政策和措施,通過采取改良畜禽品種、推廣先進技術、整合發展資金、興建養殖小區、培育養殖基地、扶持龍頭企業、狠抓動物防疫、強化質量監管、落實優惠政策、疏通流通渠道、加強隊伍建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促進了畜牧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至“十一五”末,全縣畜禽飼養量達302.6萬頭,其中黃牛飼養量達到17.03萬頭,雞飼養量231.81萬只,豬飼養量38.6萬頭,羊飼養量10.96萬只。出欄各類商品畜禽121.66萬頭,肉類總產量2.67萬噸,鮮蛋產量1.84萬噸,奶產量962噸,牧業總產值4.1億元,人均牧業純收入772元,在全縣初步形成了以東南部鄉鎮為主的肉牛繁育基地、以中部川塬部鄉鎮為主的蛋雞產業發展基地、以中西部鄉鎮為主的生豬養殖基地,及以秦源牧業良種雞繁育場為龍頭帶動的蛋雞產業、以康順良種豬繁育場為龍頭帶動的生豬養殖產業、以清水縣蘇肉牛養殖示范園區為示范的肉牛養殖產業發展格局。

“旱半夏”成就了農民的致富夢
5月29日,記者來到清水縣永清鎮溫溝村的半夏種植園,一眼望去支架下綠油油的半夏長勢良好。“今年雨水充足,半夏長勢很好。”正在田間除草的農民馬金春告訴記者。
馬金春種植半夏已有四個年頭了,從起初的一畝到現在種植的三畝,每年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永清鎮地處清水縣城川塬地帶,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5畝。但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半夏種植條件。從2006年開始種植半夏到現在,技術人員通過不斷嘗試和摸索,探索出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三高”土地經營模式,將露天種植改成小拱棚種植,確保了半夏生長所需的溫度和濕度,再加上近年來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的加大,全鎮半夏產值得到了不斷提升,純利潤可以達到投入的2倍左右,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植半夏的積極性。2012全鎮集中連片種植半夏1000多畝,每公斤最好的可賣到130-150元,預計純收入可達2000多萬元,種植半夏已經成為這里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
“種植小拱棚半夏,就像拉扯自己的娃娃,瑣碎,辛苦,但一想到秋天就能有好的收獲,我是笑在臉上,甜在心里。”馬金春樂呵呵地說。
半夏有水半夏和旱半夏之分,而旱半夏的藥用價值強過水半夏,清水縣有種植旱半夏獨特的自然條件。“這幾年,農民種植半夏的積極性很高,旱半夏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種植半夏的農戶每戶年收入都在四五萬元以上,全縣的種植面積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目前的兩萬畝,已圓了很多農民致富的夢。”清水縣農業局總農藝師常建平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