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清水縣在各條工作戰線上,涌現出了一批苦干實干、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十佳”先進集體和個人。他們攻堅克難謀發展,自強不息求跨越,在各自的崗位上頑強拼搏、真抓實干,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譜寫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壯麗的精彩篇章,他們的奮發有為、創新超越信念,他們的兢兢業業、積極進取精神,他們的淳樸誠信、尚德務實品質,贏得了干部群眾的好評,得到了各級組織的肯定。
為進一步總結經驗、挖掘典型,在全縣大力弘揚以“淳樸誠信,尚德務實,創新超越”為內涵的清水新精神,展示“十佳”先進集體和個人的精神風貌和奮發有為的創業豪情,清水縣新聞媒體將刊發【學先比優創佳績】系列稿件,鼓舞全縣各級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不斷掀起宣傳先進、學習先進、崇尚先進、趕超先進、爭當先進的熱潮,進一步形成“你追我趕爭一流、爭先恐后創大業”的生動發展局面,為清水縣奮力奪取建設西部科學發展特色縣和如期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營造良好的氛圍。
【學先比優創佳績】
十佳賢惠媳婦真愛暖人間

(十佳賢惠媳婦時際琴)
時際琴是“響當當”的人
時際琴是清水縣林業局基層林場的一名干部,說她“響當當”,一方面她工作非常敬業出色,另一方面她是孝敬老人的模范。每當別人提起她的時候,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她是一位善良、樸實、賢惠、熱心的人。
時際琴的丈夫有5個兄弟姐妹,但他們都生活在農村,生活條件比較差,她便主動提出要贍養古稀之年的的公公、婆婆,由于婆婆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疾病,丈夫又在基層工作,她便承擔起了全部的家務。每天緊張忙碌的工作結束后,回家打掃衛生、洗衣做飯、伺候長輩。無論是做飯、針線活,還是護理老人的活,她都是邊學邊干,多方請教,最終應驗了“熟能生巧”、“天道酬勤”的話,練就了一手不錯的廚藝,掌握了必備的護理知識,學會了理發剃須。
1991年底,婆婆的病情惡化癱瘓在床,兒子還不到半歲,她一邊帶孩子,一邊照顧婆婆,每天幫婆婆穿衣洗嗽按摩、喂吃喂喝,接屎接尿,再臟再累,咬牙支撐,正是有了她的精心照顧,重病中的婆婆竟奇跡般地多活了10年。受老伴去世的波及,公公精神上受到了影響,身體每況愈下,臥床不起,為了不讓公公長期臥床得褥瘡,她想法設法買來了氣墊圈、接尿器等防護設備,盡力讓老人睡得舒服,每天夜里,她都要起床幾次,看看老人被子蓋好了沒有,有沒有什么服侍的需要。她常常忙完家務后,還盡可能地照顧老人的口味,為公公做他愛吃的扁食、煎餅、酸菜拌湯等。
她很少為自己穿衣打扮破費錢,所掙的工資大部分花在了老人的醫藥費上。她給孩子買東西把口袋捂得很緊,但老人需要的物品,她絲毫沒有吝嗇過。在她的精心照料下,91歲的公公雖然年事已高,但精氣神很好;在她的精心操持下,家庭氣氛非常融洽,丈夫工作順心,孩子已考上了大學,這也應證了古人所說的“子孝父心寬”、“家和萬事興”。

(十佳賢惠媳婦申喜梅)
百善孝為先的好媳婦
“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我應盡的義務,在我這個年齡還能孝敬老人也是我的福氣”。在這樸實的話語中,折射著草川鋪鄉九龍村好媳婦申喜梅尊老愛老的崇高精神境界。
申喜梅十分注意從精神上關心老年人的生活,為85歲高齡的公公配上了老花鏡,讓一直喜歡讀書看報的老人能夠繼續通過報紙了解國內外的新聞;還為他購買了老年人專用手機,讓老人能隨時和在外地的女兒、孫子通上電話。申喜梅年邁的公公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那就是在每天的下午六點半開始準時收看甘肅新聞一直到中央新聞聯播結束為止,而這個時間段也恰好是兩個小孫子看動畫片的時間,因此老人就會經常為兩個孩子搶電視而爭吵,為此申喜梅經常教育兩個孩子說:“太爺爺年齡大了,沒有其他愛好,就這一點要求,你們要懂得尊敬老人,滿足他老人家的需求”。在申喜梅的精心照顧下,因腸炎住過兩次院的80多歲的老人現在耳不聾、眼不花,精神矍鑠,逢人便夸自己孝順的兒媳。
申喜梅不僅對自己的公公照顧的無微不至,對村里的“五保老人”和“空巢老人”也是精心照料,“五保老人”高全成今年72歲,九龍村人,近幾年來身體一直不好,從2007年開始,申喜梅就經常將高全成叫到她家吃飯,給他送油送面,幫他干體力活,給公公買衣服也不忘給高全成買一件,這就是申喜梅,能五年如一日的照顧非親非故的“五保老人”。
申喜梅的丈夫高敏學是九龍村的村委會主任,高主任經常忙于村上工作,在家的時候少,申喜梅就主動承擔起家務,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與高主任相互關心、互相扶持。她不僅在農活上是把好手,在家里也是位出色的賢內助,將家里打理得井井有序,窗明幾凈,給周圍鄰居樹立了榜樣。同時為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她組織全村婦女姐妹們學秧歌、跳健身舞、辦農家書屋,充分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積極性。
她用自己一言一行詮釋著一個孝順的晚輩、一個偉大的母親和奶奶,一個賢惠的妻子和一個優秀的女黨員最無私的奉獻,在她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中華民族最光輝的美德。

(十佳賢惠媳婦馬艷玲)
久病床前有孝媳
馬艷玲是個80后,出身于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文化水平不高,但她老實淳樸、厚道正直。結婚后,她和丈夫及孩子、公公婆婆、公公的弟弟(沒有結婚)、還有奶奶相處關系非常融洽,十年來夫妻和睦、家庭和諧,她一直為全家人洗衣服做飯,干家務活,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然而,幸福的家庭也充滿難料的不幸,五年前婆婆病重,不僅家里花費了大筆的醫藥費,而且婆婆當時由一個健康人變成生活難以自理,婆婆是個急性子,一時難以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常耍性子,發脾氣。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婆婆想不開,尋短見。于是日夜陪伴婆婆,苦口勸導,耐心疏導,兒媳的鼓勵勸導下,婆婆慢慢擺脫了陰影,樹立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走上了生活的正規。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她就是婆婆久病床前的孝媳。她每天既要服侍婆婆,又要參加勞動,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飯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出早工,晚上要收拾家務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貪黑,任勞任怨。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個便桶在墻角,每天清洗一次;婆婆洗澡備好衣物、洗水;吃喝拉撒要無一不安排得妥妥當當。
馬艷玲的丈夫是一名代課教師,由于工作繁忙,他無暇顧及家庭生活。為了讓丈夫全心全意地工作,她義不容辭地擔起了家庭重擔,上地里干完農活,回到家里忙家務,始終把家務做得井井有條,整潔舒適。對孩子教育她沒有過多的嘮叨,也沒有空洞的說教,注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影響、感染他。上地里干完農活,回到家里忙家務,始終把家務做得井井有條,整潔舒適,給丈夫和孩子創造了一個舒心安逸的生活環境。
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馬艷玲用十年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的孝道,印證了她的孝心,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尊老愛幼、純樸真誠的博大情懷,塑造了一個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的光輝形象。

(十佳賢惠媳婦王玲玲)
心里有陽光,才會更溫暖
王玲玲是黃門鄉王店村的一名村委會主任,結婚時公公就已經有病,而且家里很是清貧,因為雙方都沒有殷實的家底,在忙完了婚事后還欠了一大筆債,但她從來沒有一句埋怨,也從不在公婆面前提起,她堅信只要一家人相親相愛,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到如今公公已經臥床不起5年,她每天悉心照顧、換洗衣服、任勞任怨,她十幾年如一日,把公婆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照顧,每天忙完地里家里的活,她都做好老人平時愛吃的菜,兩三個星期要給老人拆洗一次被褥,這些就 都要她洗上大半天,就是平時再忙,她都要陪老人聊聊天。同在一個屋檐下,由于性格、閱歷、學識、看法等的不同,在一些事情上難免有磕磕碰碰的時候,每逢遇上這種時候她總是以開闊的胸懷去面對,暫時忍受一下小委屈,從不向老人發脾氣,有誤會時,也總是心平氣和地對老人做解釋,取得老人的理解,自結婚以來她從未與他們紅過臉,吵過嘴。如今一家子其樂融融。 家是溫暖的小窩,有愛才有家,只有父母健康快樂了,孩子們才會幸福,做兒女的才會快樂,愛在心里,笑寫在臉上,只有幸福才會快樂,不管是大家還是小家,心里有陽光,才會更溫暖。

(十佳賢惠媳婦程艷粉)
她從未離開過她的這個家
40歲的她嫁到紅堡村已有十七八年了。有些黑瘦的她從不和鄰里鄉親發生口角矛盾,見了村內老少媳婦總是露出潔白的牙齒樂呵呵地打招呼問候。鄰里紅白喜事都搶著幫忙。村內群眾小病小癢打針掛水隨叫隨到,給人們心中留下了嫻熟媳婦的好印象。她,就是紅堡鎮紅堡村好媳婦程艷粉。
自從進了家門,她每日伺候年邁的爺爺、奶奶,還有因患類風濕偏癱生病的婆婆。晚上幫孩子輔導作業。做著八九口人的三餐,洗衣服和燒炕,喂豬、打掃衛生。有空還得幫公公干農活。她增老愛幼,干活麻利,從無怨言地干著著枯燥、乏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永遠也干不完的家務活。正是這種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就想粘合劑一樣凝聚著家里的每一個人的心。老有所敬,小有所依,真正體現了和諧與“家和萬事興”的生活氛圍,使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的生活。
在這年代,人們為了生活,大多數媳婦都去過哪些大都市打過工,開過眼界?伤龔奈闯鲞^遠門,從未離開過她的這個家。

(十佳賢惠媳婦劉繼英)
她,飛奔在這條連著血脈的山間小路上
劉繼英是松樹鄉代王村的一名好媳婦,丈夫外出務工,老奶奶和二叔年邁多病,她總是忙里忙外,不怕臟,不怕累,再苦再累也不吱聲,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在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十八年里,她們相依為命,奶奶年邁體弱多病,吃飯穿衣都非常重要,無論是炎熱的夏天,劉繼英都把炕燒的暖烘烘的,奶奶才感到舒服,吃飯一點都不能多吃,稍微多吃一點都要拉肚子,就是家常便飯,她都要讓老奶奶吃的開心。近年來,奶奶長期臥病在床,雙目失明,她們全家想盡一切辦法,讓老人家開心,白天,孩子講一些外面的趣事逗奶奶開心,她做一些可口的飯菜讓老奶奶吃的順心,晚上,她就講一些電視劇新聞,再說一些家里的事情,每晚她們孫媳都聊很長時間,為的是老人家晚上能夠睡的安心。記得有一天晚上,由于奶奶失眠,睡下一會就要起來,起來不一會又想睡,整整折騰了一個晚上,她一夜未眠,一直到天亮奶奶才進入夢鄉,而她又投入到緊張的家務中。
二叔也是一個不幸的人,年輕時結過一次婚,現在已經是85歲高齡的人了。她照顧二叔已有20余年,不管是柴米油鹽,還是穿衣吃飯,都是她一手經辦,所以,在她去娘家時,人見了都說又來了。她一個月要回娘家10余次左右,兩邊老人都要管,而且還要管好。每年冬天刮北風下大雪的時候,她總是坐立不安,擔心二叔穿不暖,炕不熱。每當天氣下雨在家休息的時候,就是她看望二叔的好機會,她不怕路陡地滑,用最快的速度給二叔洗一下衣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把該做的做一做,該收拾的收拾一下,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回家為年邁的奶奶和年幼的孩子做飯,料理家務。她,飛奔在這條連著血脈的山間小路上。

(十佳賢惠媳婦高桂芳)
婆婆說:“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媳婦”
高桂芳是政府機關的一名干部。1988年,24歲的高桂芳帶著女孩的純真走進了這個家庭,結婚時,公公已去世多年,婆婆年近七旬身體多病,夫妻二人把婆婆接來一起居住,20多年來,她默默地為這個家任勞任怨地奉獻著。1993年,她的婆婆突然中風,住進了醫院。在住院期間,她和丈夫輪流照顧,她承擔起了伺候婆婆的重任,喂藥、喂水、喂飯、洗臉、洗腳、擦洗身子、端屎倒尿,從未耽誤過一次,她默默無聞的行為,深深的感動了病房里所有的人。她為了讓婆婆早日康復,每天下班后無論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練習走路。后來,婆婆的病情加重,癱瘓在床,說話口吃,手腳僵硬,吃飯,穿衣,大小便、洗臉穿衣起床這些最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在婆婆去世之前的四年時間里,高桂芳就擔負起了給婆婆喂飯、喂水、洗臉、穿衣、請醫看病、服藥打針等繁瑣的護理工作,無論是日復一日的端湯送水、洗臉洗腳、揉肩捶背,還是每周一次的洗頭洗澡,擦身換衣等,她從未落下過一次,也從未說過一次怨言。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婆婆在床上躺了四年,她精心侍侯了四年,從不厭煩。婆婆逢人便說:“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媳婦,我家貴芳待我比親閨女還親!睘檎疹櫯P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走娘家,偶爾去一趟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著父母親戀戀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說不出的愧疚。1997年,80歲的婆婆帶著滿足安詳地離開了人世,鄰居們感念她的孝心,一個個自發地前來幫忙。出殯那天,她流著淚跪在老人的身邊說:“媽,讓我再最后侍侯您一次吧!”她為婆婆理順散亂的白發,凈面、打粉底、撲粉、涂口紅,自始至終都傾注著一個媳婦對婆婆的孝心。在場的親鄰都被她的舉動所感動,鄰居一位老人說:“我送走過那么多的老人,從來沒見過這樣孝敬的媳婦!

(十佳賢惠媳婦張玉梅)
如果有來世,我還會選擇她做我的婆婆,我會更加孝順她,給她買好多好衣服。
張玉梅是清水法院民二庭庭長。自從她與丈夫結婚后,就從鄉下接來體弱多病的婆婆。由于丈夫在鄉下工作,與婆婆經常在一起,在平時她們無話不說,互相謙讓;在生活上互相照顧,相處很和睦,親如母女。為了讓吃了半輩子苦的婆婆享享福,有機會便帶她去吃小吃,婆婆很體貼她,認為上班掙錢不容易,老是推說胃不好,推諉不去,但吃過后常說館子里的飯就是好吃。去的次數多了,小吃店老板總與婆婆拉家常,說:你的媳婦比閨女好,比閨女更心疼你,你有福氣,就有這么個好媳婦,我就遇不上﹗婆婆很知足,逢人便夸她是好媳婦。
婆婆心系其在老莊里讀書的倆個大孫子。她便將其接到家里來讀書,從此,婆婆再不說悶得慌了。多了倆個人,家里的家務自然多了,她又多了份責任,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孩子。白天上好班,晚上還要輔導他(她)們功課。雙休日既要帶她們去洗澡搞個人衛生,還要洗她們的衣服,雖然犧牲了許多休息的時間,但孩子們成績好了,婆婆心里高興了,張玉梅也收獲了快樂。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操勞和付出,換來兩個孩子均考上了大學。
張玉梅對婆婆的病很是細心的照料,但長期的高血壓,導致心律不齊,為了照顧好婆婆,她成為一名業余護士,降壓藥的服用,速效救心丸的服用以及氧氣袋的使用,樣樣嫻熟。為了防止感冒后她的血壓升高,她每年冬季都煮姜湯、熬陳醋預防感冒,如果婆婆稍有感冒,就帶她去治療。2009年農歷4月份,婆婆病倒了,經確診為中風。出院后,醫生說康復要靠鍛煉走路。為了能讓婆婆的站起來,扶她走路一步一步地走,中午吃過飯,我扶她出來走10分鐘,才練100來步,晚上下班撫出來練20分鐘,實在走不動了,就抱著讓婆婆休息休息,婆婆像個小孩愛發脾氣,動不動就不走了,張玉梅會哄她,一天又一天,婆婆漸漸能扶墻自己站立了,她心里暗暗高興……
出院一年半后,婆婆離開了人世,走完了她的一生。張玉梅說:如果有來世,我還會選擇她做我的婆婆,我會更加孝順她,給她買好多好衣服。

(十佳賢惠媳婦王壁蓉)
“她不是女兒,是兒媳!
王壁蓉,1985年出生在清水縣永清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6年前的她,剛從天水衛校畢業,在清水縣第一人民醫院實習上班,對未來生活充滿幻想和希望,6年后的她,卻已是一個家庭的主心骨。未嫁之前過著無憂無慮生活幾乎未干過農活的她如今卻擔負著一個家庭主婦的重擔子,既要照顧半身不遂的公公和因風濕關節炎導致雙膝蓋變形而行走不便的婆婆,還要撫育養兩個孩子。
2011年臘月的人們正忙忙碌碌的置辦年貨準備過大年的時候,剛滿50歲的公公王繼瑞因突患腦溢血住進了醫院,因搶救及時,保住了性命,卻成了半身不遂。雪上加霜的變故給這個不幸的家庭造成幾乎致命的打擊,為了籌錢給父親王繼瑞看病,丈夫王平不得不繼續在外打工掙錢,千斤重擔壓在她一個人的肩上。流淚改變不了現實,生活還在繼續,當同齡的女孩子正享受著青春妙齡的快樂生活的時候她卻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庭主心骨的重擔,每天徘徊在家里、醫院、地里之間。每天早早起床做好飯菜送到婆婆手上,安排好兩個孩子,然后趕到醫院伺候公公、端屎端尿,整個人明顯瘦了一圈。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王繼瑞的病逐漸好轉,但是生活依然不能自理,全靠她幫助喂飯,解決大小便。公公王繼瑞本來性子直、脾氣大,患病后因煩躁更加易生氣,有點事只要不順心就發火,但她不生氣,耐心服侍,醫院的大夫和護士都對公公王繼瑞說“你女兒真孝順,”公公王繼瑞說,“她不是女兒,是兒媳!蓖醣谌仄牌爬畲好氛f,“我給兒子確實找了個好兒媳,我的脾氣也不好,常常給她發火,但是壁蓉一點都不生氣,我的親生女兒,對我也沒有這么照顧周到,壁蓉從沒有給我發過脾氣,這是我前世修來的福氣,她確實是個懂事、孝順、賢惠的好媳婦!”

(十佳賢惠媳婦李秀珍)
兒女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而不讓老人生氣、擔心則叫“順”
李秀珍是山門鎮白河村村民。自結婚以來,她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很好的履行著一個家庭主婦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由于家庭勞動力少,孩子幼小,她承擔了大部分的體力勞動。
李秀珍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兒女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而不讓老人生氣、擔心則叫“順”。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講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氣好,比啥都重要;谶@一理解,李秀珍五年如一日照顧著李德生的生活。李德生是白河村徐家洼村民,無兒無女,無人照看,成為孤寡老人,于2007年以來,李德生在李秀珍家生活五年,吃住都在她家。遇到頭疼老熱,都親自送到鎮衛生院進行治療,由于丈夫擔任本村黨支部 ,經濟收入有限,一直忙于工作,再加之孩子幼小,家庭勞動力少,家庭日常由她一人料理,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每天起早貪黑給李德生做完飯后還要照顧家里年幼的孫子和農田,晚上十點以后才能回家,長期以來導致她多病在身,但她仍然任勞任怨、沒有怨言的照顧著這個家以及李德生。李德生說:這兒就是我的家。
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孝順”二字。不僅家里的關系相處的和睦,鄰里關系相處的也很融洽,她對待老人以孝心,對待家庭以愛心,為鄰里熱心幫忙,贏得了家人的一致稱道,更贏得了村民們的廣泛贊譽,如今,在山門鎮白河村說起李秀珍,人們都會翹起大拇指,夸她是個賢惠的好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