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8日,清水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清水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新聞發布會。
天水電視臺清水記者站、天水日報清水記者站、清水縣新聞中心、清水手機報、政府信息中心、清水縣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及政務公開發布機構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清水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情況介紹
清水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清水縣二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陳登峰
(2015年1月 28 日)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紹清水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情況。
我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國土資源局和市二調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自2007年7月1日起,與全國同步開展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縣上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清水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在縣國土資源局下設辦公室,負責全縣范圍內的二次調查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經過專業調查隊伍甘肅省地礦局測繪勘察院和縣國土資源局5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歷時兩年多的共同努力,于2009年10月結束,全面完成了農村土地調查、城鎮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建立土地調查數據庫等二次土地調查任務,查清了我縣耕地、園地、草地、林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以及其他土地等各類用地的數量、分布和利用狀況;查清了全縣城鄉各類土地的權屬狀況;建立了覆蓋全縣的二級集影像、圖形、地類、面積和權屬為一體的土地調查數據庫。整個工作經歷了準備階段、內業解譯、調查底圖制作、外業調查、基本農田上圖、數據庫建設、成果匯總等七個主要環節,在土地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生成土地調查數據庫和匯總表格,編制了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基本農田分布圖、耕地坡度分級圖等專題圖件,編寫了工作報告、技術報告、成果分析報告、數據庫建設報告、基本農田報告等文字報告。
二次調查通過采用科學的技術方法、高效的組織模式,嚴格的質量監督,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確保了調查成果的全面、真實、準確。
一是標準統一。國務院頒布的《土地調查條例》(國務院第518號令)規定土地調查必須采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我縣嚴格執行調查條例,遵循《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建立權威的土地調查數據規范體系,為保證土地調查質量和數據真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是手段先進。二次土地調查全面運用了最新衛星航空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及網絡通訊等高新技術,從調查底圖制作、實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數據逐級匯總形成最終調查成果,全面實現數字化,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調查成果的互聯互通和快速更新,滿足管理對調查成果查詢、匯總、統計、分析的需要。
三是方法科學。以最新正射影像圖為調查底圖,采用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充分利用現有資料,以GPS等先進技術手段,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實地調查,做到不重不漏和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準確。
四是質量把關嚴格。二次調查采用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為確保成果質量,采用“三下兩上”的工作制度和質量控制體系。對調查成果實行縣級自檢、市級復檢、省級核查、監理、預檢、驗收、國家核查、監理確認8個關口的質量檢查制度。對匯總成果嚴格實施“數據庫建設零錯誤,數據匯總零誤差”的“雙零”制度。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和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實現了調查成果圖斑、數據、實地三者一致,確保了調查數據的真實可靠。
二次土地調查提供的基礎數據和資料成果,對于準確研判我縣縣情,客觀分析土地資源承載能力、發展潛力和土地管理形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嚴格保護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科學制定相關規劃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社會各界采用二調成果數據,切實發揮調查成果的基礎性作用,推動二調成果廣泛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歡迎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廣泛應用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并歡迎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謝謝大家!
清水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介紹
清水縣統計局局長金映輝
(2015年1月28日)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紹清水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
根據《天水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全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通知》(天政發〔2007〕66號)、《天水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實施方案》、《清水縣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全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通知》(清政發〔2007〕77號)精神,清水縣自2007年7月1日起,開展了第二次土地調查(以下簡稱二次調查),并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二次調查數據。二次調查首次采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標準,首次采用政府統一組織、地方實地調查、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首次采用國家下發覆蓋全縣的遙感影像底圖,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全面查清了清水縣土地利用狀況,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家底。
一、全縣主要地類數據
二次調查國家下達我縣控制面積19.83萬公頃(297.45萬畝)。
耕地:86687.56公頃(130.03萬畝),其中,全縣基本農田面積70378.25公頃(105.57萬畝);
園地:1991.54公頃(2.99萬畝);
林地:70250.26公頃(105.38萬畝);
草地:19550.05公頃(29.33萬畝);
城鎮村級工礦用地:5137.69公頃(7.71萬畝);
交通運輸用地:2360.19公頃(3.54萬畝);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725.21公頃(2.59萬畝);
其他土地:10580.36公頃(15.87萬畝)。
二、全縣耕地分布及質量狀況
(一)耕地分布狀況
(二)耕地質量
全縣耕地按坡度劃分面積及占全縣耕地比例:
2度以下耕地934.03公頃(14010.38畝),占1.07%;
2-6度耕地2094.16公頃(31412.44畝),占2.41%;
6-15度耕地39294.08公頃(589411.17畝),占45.33%;
15-25度耕地42479.93萬公頃(637198.92畝),占49%;
25度以上的耕地(含坡耕地和梯田)1885.31公頃(28279.59畝),占2.17%,主要分布見下表
三、相關政策說明
共享二次調查成果。縣、鄉政府及有關部門編制規劃和計劃時應采用二次調查成果數據,切實發揮二次調查數據平臺作用,推動二次調查成果廣泛應用。
我縣二次調查成果公布后,相關支農惠農政策,不因地類改變而改變。
謝謝大家!
清水縣第二次全國土地
調查成果新聞發布會記者問答實錄
一、天水日報清水記者站問:清水縣第二次土地調查中發現耕地出現什么新的變化?今后,國土資源部門將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
清水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清水縣二次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登峰:我縣土地資源狀況總體情況是:首先,山地多,平地少,后備資源不足,耕地質量不高,保護耕地資源與保障建設用地的雙重壓力很大,矛盾十分突出。基于清水的實際情況,作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今后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首先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落實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和基本農田紅線,要面向全社會,擴大宣傳面,教育引導用地單位全面、科學、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惜土愛地意識、法制意識。第二要嚴格執行政策規定,節約集約審查報批建設用地,不斷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投資強度、投資力度和產出效益。要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數量,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潛力。不斷加大動態巡查和執法監管力度,及時制止和防止設施農用地和臨時用地占用基本農田,嚴厲查處和遏制土地違法違規行為。三是要通過土地整治、土地復墾、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和等級。近年來我縣依托國家省市投資,實施了許多土地整治項目,受到了項目區農民群眾的歡迎。實踐證明 ,我縣耕地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清水縣新聞中心問:二次調查主要數據成果耕地面積與二次調查前耕地面積比較有何變化?
清水縣統計局局長金映輝:二次調查首次采用全國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標準,首次采用政府統一組織、縣區實地調查、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首次采用國家下發覆蓋全縣的遙感影像底圖,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全面查清了清水縣土地利用狀況,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家底。二次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全縣耕地86687.56公頃(130.03萬畝)。比原來掌握的一次調查逐年變更到2008年的耕地數據83577.37公頃多出3110.19公頃(4.67萬畝)。多出的耕地,一是田坎系數的計算更加合理,耕地中因扣除田坎系數減小而耕地有所增加;二是調查標準的提高、技術方法的改進、調查手段更加先進,調查成果更為細致,使二次調查的數據更加全面、客觀、準確。
三、清水手機報記者問:這次二調成果對我縣生態環境建設有何影響,會不會影響我縣支農惠農政策?
清水縣林業局副局長成建華:根據省林業廳的統一安排,我縣于2011年開展了第七次全縣森林資源清查。森林資源清查是《森林法》賦予林業部門的法定職責,清查結果是反映全市森林資源現狀的法定數據。我縣又于2009年首次完成了覆蓋全縣的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在此基礎上,于2013年進行了林地落界和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全縣現有林地面積為 7.72萬公頃( 115.79萬畝),與第二次全縣土地調查的林地面積 7.03萬公頃(105.38萬畝)相比,有一定差距,其原因主要是調查時間、調查目的、調查方法、土地劃分技術標準等不同所致。將這一問題我們及時請示省林業廳,省林業廳與省國土廳進行了溝通協調,兩部門原則同意不因二次調查成果的公布影響原來的各種支農惠農政策。因此,在《甘肅省關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成果的公報》中明確了“二次調查成果公布后,相關支農惠農政策,不因地類變化而改變”。
2013年11月,我縣編制完成了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縣政府正式批復了轄區內《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將林地資源落實到了山頭地塊,建立了“全縣林地一張圖”,匯總拼接到了“全市林地一張圖”,并將各項保護和經營措施落實到了小班、地塊。土地二調結果的公布不會影響林地保護和生態建設。
同時,我縣享受的國家公益林補償和森林的管護面積、完成退耕還林建設任務面積和資金補助,均已落實到了山頭地塊,落實到了千家萬戶和經營單位,并已得到了林業、財政、發改等部門的認可,土地二調結果的公布不會影響對農戶和單位的補償。
二次調查數據顯示的25度以上耕地面積較大,充分說明我縣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建設任務艱巨。由于我縣25度以上坡耕地、撂荒地等不穩定耕地面積較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還有較大空間,有利于繼續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生態工程建設。
四、政府信息中心記者問:根據二次調查結果,我縣耕地的整體質量如何?
清水縣農業局總農藝師常建平:根據甘肅省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全縣耕地面積130.03萬畝,其中高產田(畝產500公斤以上)10.27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9%;中產田(畝產300-500公斤)73.97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6.9%;低產田(畝產低于300公斤)45.79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5.2%。
根據我縣土壤肥力長期動態監測調查結果,并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情況看,全縣土壤養分仍然較低,具體地說,土壤有機質平均為14.3克/千克,低于20.0克/千克的面積占82%,全氮0.44-1.72克/千克,平均約0.89克/千克,92.5%的耕地處于缺氮狀態;有效磷3.49-53.9mg/kg,平均約為14.5 mg/kg,缺磷面積占76%以上,速效鉀112-633 mg/kg,平均約為173 mg/kg,全縣土壤不缺鉀。總的來說,我縣土壤仍然是有機質缺乏,氮不足、磷極缺,鉀豐富。
五、清水縣電視臺記者問:這次二調成果對我縣草地調查有何幫助,下一步我縣草地調查如何跟二次調查數據銜接?
清水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劉林錄:本次土地調查草原面積為29.33萬畝,我縣畜牧部門目前使用的天然草原數據為1985年全國第一次草原資源普查數據,全縣共有天然草原,50.89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46.71萬畝。從全縣來說天然草原面積差距較大,這主要是由于草原的劃分標準、調查方法上有所不同,以及八十年代調查手段相對落后和三十多年來經濟社會活動與生態氣候變化的影響等原因造成的。
2013年6月開始,我縣按照省農牧廳的統一安排,正在進行全縣第二次草原資源普查工作,目前普查工作正在進行中。下一步我們將在省農牧廳草原的劃分標準、調查方案等統一規定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參照國土二次調查的有關標準和方法,積極銜接,力爭使我縣第二次草原資源普查工作做的更順利,結果更準確。
六、天水電視臺清水記者站問:二次調查顯示我縣耕地雖有所增加,但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如何看待我縣耕地保護的形勢?
清水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清水縣二次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登峰:二次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全縣耕地86687.56公頃(130.03萬畝),面積雖有所增加。但從我縣耕地分布區位和質量來看,有1885.31公頃(28279.59畝)屬于25度以上耕地,加之受土、肥、水、氣候等自然因素的約束和社會、經濟、科技等條件的制約,全縣耕地大都質量低下,生產水平不高;尤其近幾年水資源的嚴重缺乏,加速降低了耕地質量;同時,有部分的耕地位于林區控制范圍內,需要根據國家退耕還林、生態治理的總體安排做逐步調整;耕地數量仍有減少的趨勢。
綜合考慮現有耕地數量、質量和人口增長、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我縣耕地保護形勢仍十分嚴峻。耕地總體質量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狀況仍沒有改變。同時,建設用地增加雖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但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不高,建設用地供地矛盾仍然很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仍很嚴峻。因此,必須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在嚴格控制增量土地同時,進一步加大盤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加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