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今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儉等方面表現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緱紅斌:地方非遺傳承路漫漫

臺上,他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草根明星”,擁有“粉絲”若干;臺下,用有溫度的文字去感知遺失在鄉野村陌的地方記憶,讓地方文脈得以存續與傳承,則是身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成百上千年的傳說能流傳至今,刻在時代印記上的不僅僅是滄桑,還有濃濃的鄉情。”他說。
“草根”的“粉絲”
“一更一點正好是一絲眠,忽聽得錦雞兒叫罷了一聲喧……你在外面叫啊我在繡閣里聽,叫得奴家好傷心……”
9月2日下午,婉約、凄美的民間小調聲不時從清水縣文化館排練廳時斷時續飄出。
“要盡可能理解這曲小調蘊含的意味,表演時,動作、眼神、唱詞傳遞出的情感信息要很自然地往一起靠攏,不能有絲毫的牽強或生硬。”一名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一邊做著示范,一邊糾正學員的錯誤。
小伙子名叫緱紅斌,今年28歲,除了清水縣文化館工作人員這個公職身份外,他還是當地屈指可數的“非遺”傳承人和小有名氣的“草根明星”。
近幾年,因把《跑驢舞》、《木人摔跤》等幾部在清水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一搬上了舞臺,擅長捕捉和演繹民俗文化劇本經典橋段的“主角”緱紅斌在這個小縣城一夜成名!
“早上買早點時,遇到幾名正往學校走的小學生,他們看到我后竟急巴巴地從書包里拿出作業本,讓我簽名。看著孩子們清澈的眼神,我又一次被感動。”緱紅斌一臉真誠地說。
據緱紅斌講,這種原生態的“粉絲”追“星”,雖說近幾年來在他身上已經上演過多次,但每一次都讓他感動不已。
“這種感動,不是因為我從名不見經傳變得家喻戶曉,而是當地民俗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所喜好和認可。”緱紅斌心里明白,身為“非遺”傳人,一旦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文化傳播就有了根植的土壤。
眼前的他個頭瘦小,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文質彬彬,如若不看臺上演出,似乎很難把他和“明星”聯系起來。
“表面看著不起眼,實際上骨子里都是戲,扮起‘角’來更是入木三分,毫不夸張地講,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是他的‘粉絲’。”縣文化館一名工作人員在旁邊打趣道。
據這名工作人員講,去年,縣文化館組織搞劇本創作,緱紅斌靈機一動,以精準扶貧給貧困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為創作題材,幾易其稿,最終,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小品《扶貧》一經演出,劇中他詼諧幽默的表演和劇中“父子”一正一反的情景對白,在引來觀眾捧腹大笑的同時,還把黨的好政策通過劇情通俗易懂地在村民間進行了宣講。
時間不長,《扶貧》由縣里上報省里,代表全縣參賽作品角逐全省第二屆梅馨杯小品大賽獎項,最終喜獲大賽三等獎,緱紅斌個人也因此獲得小品“新星座”榮譽稱號。
“戲子”的春天
緱紅斌在大學里學的是中文,表演是他的“童子功”,純屬業余愛好。緱紅斌的父親緱煥文以前在清水縣秦劇團工作,是他學表演時的啟蒙之師。小時候,跟著父親下鄉演出間隙,偶爾練練功、跑跑龍套成了他的童年趣事。
16歲那年,緱紅斌初中畢業。因一心牽掛著舞臺,他休學正式去縣秦劇團學習曲藝表演,其間也嘗試小品創作。
“首次聽到熟人喊我‘戲子’,就是從那時候正式開始的。”身份陡然間由學生變成“戲子”,緱紅斌乍一聽,當時心里感覺很不舒服。
也正是為了消除心里這份不舒服,他接下來的兩年里練功格外刻苦。別人練一小時,他練三小時,其間受盡苦楚。兩年后,鄉村戲曲市場越來越蕭條,面對可有可無的演出,緱紅斌起初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當他回過頭來想寫寫劇本時,這才發現自己文化課的基本功太過欠缺了。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同時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身邊熟悉他的人對他“戲子”身份的定位,緱紅斌重新返回高中課堂。
經過三年苦讀,2007年,緱紅斌如愿考入天水師范學院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成了一名多才多藝的大學生。大學期間,他兼修舞蹈和曲藝,憑著“資深”的從藝經驗,在他的倡導下,學院成立了由他擔任導演的大學生秦腔戲迷團。時間不長,由他編導的小品《瓜兒子》系列劇,當時在學院紅極一時。
大學四年,緱紅斌創作的《甲流患者》、《萬能診所》等多部小品陸續問世,或參加全市文藝調演,或參加縣里春晚,好評如潮。
2011年,畢業于天水師范學院的緱紅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南昌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大學畢業后的第三天,清水縣文化館向他拋出“橄欖枝”,緱紅斌權衡再三,決定放棄讀研,開始上班。于他而言,從那時起,他這個“戲子”的春天真正來到了!工作以來,熱衷于當地民俗文化的他,創作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每年下鄉演出多達百余場,成了群眾眼里名符其實的“草根明星”。
搶救與挖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珍藏的記憶,同時也是一個地方文脈的延續。
據緱紅斌講,迄今為止,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木人摔跤”和300多年歷史的“跑驢舞”,是當地頗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水“木人摔跤”,源于西漢,鼎盛于明、清時期,是民間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逢年過節,一些心靈手巧的木工藝人便將制作好的兩個木人固定在木架上后,橫放在躬腰隱身的一人背上,配以鼓樂,后在隱身人的操作下讓兩個木人“摔跤”,場面詼諧風趣。百姓依托這一民間活動,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縱觀幾百年的發展史,‘木人摔跤’在經歷了創始、發展、興盛和衰落四個階段后,由于傳承人稀少,曾經有一段時間已游離在消亡的邊緣。”緱紅斌說。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這一民俗活動已流傳至全縣各個鄉鎮,到了六七十年代,受特定歷史背景限制,“木人摔跤”一度被打入“冷宮”,致使這一民間藝術瀕臨失傳。
在緱紅斌看來,挖掘和整理這一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對于傳承古代文明,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非凡的意義。
父親緱煥文是緱紅斌學習“木人摔跤”時的第一任老師,之后,他又師承清水縣著名民間藝術家喬長青、溫湘江、胡思達。經過耳濡目染、悉心苦學,緱紅斌成為清水縣“木人摔跤”惟一的代表性傳承人。
除此之外,他還是清水另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跑驢舞”的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起源于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跑驢舞》和《木人摔跤》一樣,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
緱紅斌查閱資料后發現,究其來源,當地民間有兩種傳說,一種相傳是民間藝人根據《八仙過海》中“張果老倒騎毛驢”編創,另一種則說是由陜西榆林流傳至清水的。
據清水縣志記載,民國時期,這一民間藝術已經在全縣流傳,盛行于解放前后。進入新世紀后,因后繼乏人,傳承形態逐漸式微。
保護與傳承
據緱紅斌講,從上個世紀中期至今,清水縣的老藝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從未主動放棄過。
對于《跑驢舞》,清水縣群眾曾這樣比喻過:“‘跑驢舞’是清水人飯菜中的鹽,一時還真不能舍棄它。”
也有專家這樣說:“看清水‘跑驢舞’表演,有時你會覺得不是表演,而是群眾真實鮮活的生活狀態,可又一看,它夸張、浪漫的情調又是那樣的遠離生活……”
解放后,本是秧歌表演藝人出身的緱紅斌師傅喬長青將“跑驢舞”大膽革新,在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根據本地風情和生活情趣,創作了一批帶有戲劇性的“跑驢舞”新劇目,其中《傻柱子接媳婦》流傳至今。
1982年冬天,本土表演藝人溫湘江、緱煥文等人,在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指導和幫助下,對《傻柱子接媳婦》這個有明顯缺陷又比較走俏的“跑驢”劇目,進行大膽加工、改編,使之變成了向往美好生活的“跑驢”新劇《喜回娘家》。
“我的‘跑驢舞’道具是從父親緱煥文那兒傳下來的,到了我這一代,還不知它將傳往何處。”說起一代代衣缽傳承,緱紅斌竟無限感慨。
據緱紅斌講,不論是《木人摔跤》還是《跑驢舞》,他目前都是惟一的代表性傳承人,在保護和傳承方面,自感肩上的擔子很重。
“以前的動作較為刻板、單一,就表現形式而言難登大雅之堂。經過細心揣摩,我在前人的基礎上,從動作、配樂等方面作了改良,現在《木人摔跤》中最為吸引群眾眼球的‘木人上桌’、‘二鬼打架’、‘八路打鬼子’等,都是后面自創的。”緱紅斌說。
據他講,自從小時候看父親表演,到后來專門拜師學藝,他從事這些民俗文化表演已經十多年了,在這個過程中,出于好奇前來看熱鬧或短時間研習的年輕人較多,真正來學表演的卻門可羅雀,傳承方面青黃不接。
“也許是學這個給個人帶不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表面上看也不風光體面的緣故,所以很少有人主動來學。”緱紅斌說。
“一個非遺項目要健康傳承,需要適合其發展的生態土壤,單靠個人之力遠遠不夠。”緱紅斌如是說。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去年起,緱紅斌每周都會抽時間去附近幼兒園和小學,利用學校搞第二課堂的時間,去給學生義務教授民俗課,此舉激發起學生對當地民俗文化的濃厚興趣,其中喜愛者不乏其人。
與此同時,每年正月十四這天,是清水縣非物質文化展演的日子。三天年一過,緱紅斌就會跑鄉鎮輔導當地村民排練,豐富群眾春節文化生活。緱紅斌講,近段時間,他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排一個以“孝道”為主題,暫定名為《還肉》的戲劇小品。與此同時,清水首部“微電影”《豐收在網》正在清水開拍,他在劇中扮演二號人物。
“民俗資料現在看得也差不多了,等忙完這一陣子,‘跑驢’里趕‘黑驢’的過程要重新改編,好在明年春節期間順利演出。”緱紅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