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甘肅省下達清水縣1640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截至目前,共落實到戶1779戶,落實率108.5%,開工1771戶,開工率為107.99%,竣工1753戶,竣工率106.89%……
清水縣住建局提供的這一組數據,為我們展現了清水縣在農村危房改造方面的最新進展,也折射出清水縣委、縣政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所做的不懈努力。

因地制宜 探索危房改造新模式
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涉及面廣,事關群眾福祉,讓廣大困難群眾住有所居,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一直以來,清水縣將農村危房改造作為增進群眾福祉的落腳點,高度重視農村危房改造,力爭將其打造成凝民心、聚民意、排民憂、解民難的“民心工程”,并涌現出一系列有特色、有亮點的改造模式。其中清水縣土門鄉探索的“易地搬遷型、統規統建型、維修加固型、分散自建型、政策保障型”五種模式格外引人矚目。
據清水縣土門鄉政府工作人員鄧菲介紹,今年以來,土門鄉堅持“統一標準、保證質量、科學謀劃、分類實施”的原則,采取科級干部包村包戶的方式,探索出五種改造模式,完成危舊房改造128戶。其中,精準扶貧戶108戶、特困戶9戶、五保戶11戶,占年度危舊房改造任務119戶的107.6%。
在危舊房改造工作中,土門鄉針對已經實施易地搬遷的西坡村、下趙村,對需進行危房改造的5戶農戶在搬遷點新選址進行房屋新建,屬于易地搬遷型。
土門鄉蒼下金蔡自然村,由于現有村莊存在安全隱患,對需改造危房的4戶農戶,由鄉村在金蔡統規統建點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的要求進行了房屋新建,屬于統規統建型。
土門鄉今年預脫貧的新義村,由于部分貧困戶受資金緊缺限制,一時無法新建房屋。土門鄉對鑒定為C級危房的貧困戶房屋采取屋頂翻新、墻體更換、墻面粉刷等方式進行了維修加固,對鑒定為D級危房的貧困戶進行了拆除新建,屬于維修加固型。
按照住建部門的建房標準要求,土門鄉在各村動員危舊房住戶自行拆除重建,以農戶自建、村委會把握質量,鄉政府監管的方式自建53戶,屬于分散自建型。
土門鄉對全鄉的9戶特困戶、11戶五保戶住房進行了新建,并在下趙村為4戶危房住戶五保老人新建“五保之家”一處,屬于政策保障型。
上述五種改造模式,由于貼合農村實際,具有普適性,土門鄉的探索,為全縣危房改造工作提供了經驗,具有很好的案例價值和借鑒推廣意義。

持續加壓 實現危房改造全覆蓋
事實上,“土門模式”只是清水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清水縣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農村危舊房改造工作的總體安排部署,圍繞發展大局,確保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嚴格按照“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的要求順利實施,著力實現全縣貧困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全覆蓋。
據了解,2016年清水縣農村危房改造補助對象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居住在危房的農村分散供養五保戶、一、二類低保戶、貧困殘疾戶。清水縣重點圍繞今年的預脫貧村,全力加大工作力度,在全面消除貧困戶危房的同時,對今年預脫貧村的家庭困難的非貧困戶危房全部進行改造,改造資金由縣級財政補助。補助標準為戶均享受中央和省級補助11500元,建檔立卡戶縣上協調落實財政貼息貸款5萬元,貼息3年。對特別困難的分散供養五保戶,一、二類低保戶、貧困殘疾戶,縣民政部門每戶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由相關鄉鎮和部門組織實施,分階段驗收并撥付資金。

針對缺勞力、無能力建房的五保戶、一二類低保戶、貧困殘疾戶家庭,清水縣要求鄉、村兩級組織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在農戶同意認可的前提下,選擇優質高效的施工隊伍前期墊資幫助特困戶建房。如土門鄉、遠門鄉、白駝鎮、山門鎮、新城鄉等鄉鎮創新工作思路,統一建設“五保之家”,有效解決了五保戶住房困難問題。
由于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牽涉面廣,事關重大,清水縣持續加大督查力度,采取隨機抽查、明察暗訪、專項督查等形式,實行“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報”制度,對工作突出的鄉鎮和縣直成員單位,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到位的,給予通報批評,嚴肅追究責任。
正是這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有效的推動了清水縣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開展。如今走在清水縣各個鄉鎮,昔日的危舊房漸漸成為過去,一排排規劃整齊的新房正在拔地而起,幸福的笑容洋溢在群眾的臉上,一切都在慢慢的好起來。
正如一位鄉鎮干部所說的,貧困戶住進新房的那一刻,心中如釋重負,盡管脫貧工作任重而道遠,但大家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