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3月11日至12日,清水縣召開縣委十五屆二次全會暨全縣工作會議,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深化改革、項目建設落地見效,全力以赴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四場硬仗”,努力攻堅克難,奮力真抓實干,一分部署,九分落實,2017目標已確定,擼起袖子、撲下身子,以“加油干”實現新突破,以“抓落實”推動新發展。為此,清水縣新聞媒體將開設【2017加油干】專欄,鼓舞全縣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瞄準目標撲下身,鼓足信心與干勁,開啟新一年砥礪奮進、崛起跨越的新征程。
【2017加油干】
打好“輸血”與“造血”并舉的“持久戰”

清水縣委十五屆二次全會暨全縣工作會議提出,今年清水縣將堅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借鑒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市場走“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模式,精心算好6筆脫貧增收賬,讓更多貧困戶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分得“一杯羹”。
突出抓好干鮮果扎根性產業發展,實行逐村逐戶全覆蓋整體推進和抓點示范引領帶動兩手抓,推行鄉鎮、村組干鮮果園園長制,建立健全考核獎懲制度,推動干鮮果園建設與管理實現常態化,確保年內貧困戶人均果園達到1.6畝,為實現“人均2畝園、收入上萬元”目標奠定基礎。扶持貧困戶發展畜牧養殖、高山夏菜、中藥材和戶用光伏發電、農家樂等短平快增收產業,努力讓貧困群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加大扶貧勞務協作,繼續推行“2+6+N”品牌勞務培訓模式,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促進轉移就業,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力爭實現產業脫貧戶技能培訓全覆蓋、每個貧困村培育2—3名新型職業農民。全面落實58.6萬畝公益林生態補償,讓林緣區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全力補齊貧困村集體經濟短板,采取盤活集體土地資源、收繳互助資金占用費、開發鄉村旅游客棧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積累。
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打好攻堅戰的治本之計,持續開展教育系統“兩走訪一確保”行動,新建貧困村幼兒園27所,繼續落實好中職教育特惠政策,加大控輟保學和貧困家庭大學生救助力度,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安心讀書,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扎實推進健康扶貧,繼續推行“三戶一孤”大病保險、二次醫療救助、門診慢性病補償等扶貧措施,積極開展縣醫院、中醫院結對幫扶鄉鎮衛生院、“一醫一護士盯一個貧困村”定點診療活動,實行貧困人口大病即時結算和先診療后付費,建立健全大病聯動報銷機制,提高補償比例,突出解決貧困家庭大病、慢性病等問題。
加強農村低保同扶貧開發有效銜接,加快落實“兩線合一”政策,確保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用社會保障兜住失去勞動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繼續實施文化惠民扶貧項目,實現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鄉村舞臺)全覆蓋。同時,將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