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清水縣緊盯“打造國家中醫藥和生物制藥基地”機遇,依托縣域資源稟賦,聚力打造康養及大健康產業板塊,擦亮“軒轅故里·康養福地”的地域名片和“治未病·清水中醫養生館”特色品牌。

白房紅瓦,庭院有致。在牛頭河風情園八號館內,坐落著這樣一個裝飾古色古香的中醫養生館——清水中醫養生館,門前的翠植綠樹掩映著裝飾古樸的建筑,給這座中醫館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近日,記者走進清水中醫養生館,映入眼簾的是樓道墻壁上設置的中醫文化知識宣傳欄,古法姜療美人魚、頭療、瑤浴、按摩等中醫藥理療項目為群眾提供多種選擇,館內的康養師正在根據群眾的問題提供針對性的理療服務,傳統的中醫治療方式吸引了不少患者前來理療。

清水中醫養生館負責人申莉莉告訴記者,“我們的養生館是和清水縣醫院共同合作運營的,目前開設的特色項目是來自廣西的瑤浴、古法姜療美人魚和頭療等項目。這里可同時容納40人前來消費體驗。”


據悉,“治未病·清水中醫養生館”的建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行業指導的原則,按照統一理念、統一標識、統一風格、統一基礎診療項目、統一定價的要求,突出標準化、品牌化。著力構建“1棟康養大廈示范帶動、2所縣級醫院先試先行、18個鄉鎮全面推動、N個新建館緊隨其后的 '1+2+18+N'”戰略布局,為“健康清水”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探索推行標準化+特色化模式,打造同中存異的多元化發展格局,既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康養市場需求,又有力促進中醫養生館發展壯大。在大力發展中醫養生館的同時,立足清水產業特點及特色飲食文化,聚焦“食、用、醫”三個范疇有力推動“醫養”“康養”“食養”“日常養生”融會貫通、互促互進。在宣傳、客源、持續發展三個方面持續發力,想方設法做好“健身”“富民”的大蛋糕,加速推動康養及大健康支柱性主導產業發展。

清水縣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輻射帶動社會力量新建中醫養生館12家,爭取年內將養生館規模擴大至50家以上,切實做優做強‘治未病·清水中醫養生館’特色品牌。同時深度開發保健酒、養生茶、養生枕、足浴包、熱敷包、熏蒸包等健康產品35種以上,有力地推動全縣康養及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清水縣始終堅持中醫養生館和康養產品研發“兩手抓”,立足本地產業特點及特色飲食文化,緊盯群眾實際需求,聚焦“食、用、醫”三個范疇,不斷拓展康養產品研發的廣度和深度,以全縣中醫骨干力量和“治未病·清水中醫養生館”從業人員為核心,組織成立了清水縣《黃帝內經》“治未病”學術研究會和清水縣養生協會,針對老年人、婦女、慢病患者、康復人員、職業病人群等重點服務人群的健康需求,深入研究《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挖掘整理民間健康食譜,目前研發養生茶類、養生藥膳等保健飲品10種,研發足浴包、熱敷包、熏蒸包、養生枕、養生肚兜、坐墊和中草藥香包等養生理療類康養產品10種,開發靈芝切片、孢子粉等中藥制品多種,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清水縣康養及大健康產業體系,提升了中醫養生保健、醫療和特色康復服務水平,推動健康食品產業和中醫養生產品研發高質量發展。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