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賈川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立足全縣“一地兩區”發展定位,聚焦“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工作目標,圍繞全鄉“一河兩梁三灣六片區”的農業產業布局,按照“12536”產業發展思路,全力抓好黨的建設、糧食安全、鞏固成果、產業培育、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等重點任務,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民生福祉持續增進,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邁上新臺階。
2024年,賈川鄉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委“和美鄉村”建設決策部署,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抓重點、攻難點、創亮點,著力打造村美院凈鄉風好、業興民富集體強的“和美鄉村”,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完備度、優勢產業聚集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基層治理滿意度,沿稠泥河打造了和美鄉村示范帶。

聚焦鄉村建設,塑和美鄉村之“形”。準確把握村莊類型,突出“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面貌”,分區分類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村莊。梅江村以“古村落特色保護”為主線,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在建設過程中選用原石、青磚瓦等建材,堅持修舊如舊,避免大拆大建,硬化破損巷道13000平方米,鋪設雨污管網1980米等,既修繕了古民居,又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真正讓古村落成為留住“最美鄉愁”的宜居之地。董灣村結合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建設,投入資金2070萬元,建成新居所79套,一體推進水、電、路、網、便民橋建設,配套健身器材、充電樁、便民驛站和快遞代收點等設施,完成村莊綠化3500平方米,村民實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美好愿景。吊坪、賈川等村硬化巷道10675平方米,建設護坡769立方米,鋪設管網3373.5米,引導群眾栽花種樹,建設“四小園”,營造了干凈、整潔、舒適的人居環境。

立足產業發展,強和美鄉村之“基”。堅持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建設“和美鄉村”的內在支撐,立足全鄉“一河兩梁三灣六片區”的農業產業布局,沿稠泥河流域建成設施櫻桃、花椒加工、設施蔬菜、食用菌等產業園區,打造了設施農業及其加工業片帶;搶抓老舊果園改造機遇,在上灣村建成全市最大秦脆蘋果基地,通過技術培訓和實物獎補,建成吊坪村550畝花椒優質簡約化生產示范園、上灣村250畝花椒優質簡約化生產示范園,推動全鄉果品產業迭代升級2000畝;引進中藥材企業,按照“產業黨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動全鄉種植款冬花、丹參、板藍根等中藥材2000畝;堅持“示范帶動、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建成吊坪飼草玉米示范點1000畝,帶動全鄉種植飼草玉米4820畝;堅持連村成片、擴面增量原則,在崖灣梁建成800畝優質蕎麥基地1個,示范帶動大戶、合作社、農戶種植小雜糧4139畝,推動形成山上干鮮果,山間糧食中藥材,山下設施農業及加工業的立體空間農業發展格局。

突出環境整治,增和美鄉村之“顏”。按照全流域整治思路,以“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為目標,高標準整修路肩25公里,種植花帶13.5公里,在稠金路、林土路打造綠化小節點12個,栽植青竹、碧桃、櫻花、紅葉李等500棵,配套冬青、月季、丁香、鳶尾2.2萬株,高標準建成支河十里丁香花大道、二十四梁十里香花槐大道,在林土路樹下套種萬壽菊,沿上灣路樹間穿插栽植連翹,實現了路域景觀和路域經濟雙提升。以“六清六查”為抓手,在9村拆違治亂、建管并舉,拆除空心院、院外違建27處,整治亂堆亂放、亂拉亂接300多處,建設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小公園100多處,因地制宜栽植花卉苗木2.3萬株,大力推廣“路長制”“巷長制”“門前三包、房后三管、庭院三凈”等有益做法,打造了“一路一風景,一村一幅畫”的和美景觀。

著眼鄉村治理,樹和美鄉村之“風”。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創新村民自治機制,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廣泛組織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寓教于樂,做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厚植文明鄉風、淳樸民風,推動農村和諧穩定、幸福安寧。依托“主題黨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高標準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積分超市、大槐樹講壇等陣地,把破除陳規陋習、抵制天價彩禮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創設“紅白事六條”,全面推行落實,厲行勤儉節約、減輕人情禮俗負擔。大力開展“立家規、亮家風、傳家訓”活動,用村中事、身邊人,引導群眾自覺弘揚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廣“二三四”多元矛盾化解工作法,主動創穩促進遺留問題化解,今年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89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推廣運用積分制、網格化、說事議事“三項機制”,強化村民事務代辦和志愿服務“兩項制度”,提高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切實提高鄉村治理效能。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